古代皇帝婚事全揭密 小皇帝如何积累性经验

奇人奇事 2024-12-12 10:54www.kangaizheng.com奇闻异事

在清代,皇家的性启蒙教育被传闻更为规范和系统。在小皇帝完成“理论知识课”之后,会有八位美丽且年龄稍长的宫女被选为他的“司门”、“司帐”、“司寝”,负责掌管他的“床笫事务”。这些宫女不仅是小皇帝的夫妻生活顾问,还陪伴他进行实际操作,帮助他积累实践经验。

婚姻礼仪中的男女年龄限制和六礼仪式始于周代。《礼记》、《唐律》、《明律》详细阐述了六礼的过程,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即使是尊贵的皇帝也不能例外,他们同样需要遵循这些婚姻习俗。

以明神宗朱翊钧和清同治皇帝载淳的大婚为例,尽管他们的婚礼奢华无比,耗资巨大,但也难以掩盖背后存在的贪官污吏问题。婚礼的举办,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涉及到大量的礼仪和规矩。皇帝娶妻被称为“大婚”,这不仅是因为皇家的地位崇高,更是因为婚礼场面宏大,规矩繁琐。

在明正统七年(1442年),英宗朱祁镇的婚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这场大婚,太皇太后张氏、皇太后吴氏以及朝廷重臣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司礼太监、朱祁镇的“忘年交”王振也忙得不亦乐乎。王振从各个方面考虑,主张“大办特办”,并派出了采购团看样订货。

朱祁镇的婚礼是一场盛大而繁琐的仪式。太皇太后张氏打破了“皇后出自民间”的祖训,选择了工部尚书钱允明的长女为皇后,御史云湘的女儿为妃。礼部和翰林院官员完全赞同并坚决拥护这一决策。随后,证书和其他相关文件由翰林院起草,礼部负责制造册宝,并会同其他部门准备用品和礼品。钦天监则负责选择良辰吉日,以便举行“六礼”。

六礼中的纳采、问名等仪式也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程序。纳采即送礼议婚,请媒人探询口风虚实。因大雁象征“夫唱妇随”,感情专一,故古代纳采时常用大雁作为见面礼。到了明清时期,见面礼更为丰盛,互相攀比的现象也随之出现。问名则是举行仪式询问对方姓名、出生日期等,以查看“命相”是否相配。在这一天,礼部官员会拟定礼仪程序和规范,与一众太监、宫女共同忙碌,布置典礼会场。按照“常仪”,礼仪会在乾清门外陈设仪仗,女乐于乾清宫丹陛上奏响。乾清宫正殿内,会临时设置两张桌子,铺上杏黄色缎子桌布,上面分别放置“节”和“问名”诏书。送往钱尚书家的礼物也会在这一天展示在众人面前。在庄重而神秘的皇室礼仪中,一生仅此一次的大婚礼仪格外引人注目。尽管礼部官员依照典籍、文件的指引行事,但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逐步摸索。其他中央机关的观礼官员们对此感到新鲜而陌生,只顾着观赏热闹,往往忽视了纪律的重要性。

鸿胪寺的官员们抓住了这个展示自己威严的机会,努力整顿观礼队伍,维持秩序。他们的严肃努力却让一些官员感到不悦,甚至投以不满的目光。

随着钦天监官员宣布吉时已到,朱祁镇在大臣、侍卫和太监的簇拥下隆重登场。在庄严的音乐声中,他步入乾清宫正殿,升座接受王公大臣的伏地叩拜。宣制官高声宣读诏书,任命正、副二天使前往钱尚书家纳采问名。随后,在欢乐的音乐声中,两位天使奉节、奉诏,完成了这一重要礼仪。

接下来,正使持节,副使捧问名诏书,仪仗队和鼓乐队在前开路。送礼官员紧随其后,自乾清宫出发,一路吹吹打打、气势磅礴地奔向钱府。

钱尚书在大门口跪接天使,奉旨接受礼品并谢恩。在问名仪式上,钱尚书呈交了一份包含女儿姓名、简历和生辰八字等内容的“表”。礼成后,钱家设盛宴招待天使,而仪仗队和鼓乐队的成员则只能吃“盒饭”。

酒足饭饱之后,天使率队回到紫禁城。他们进入午门,在太和门外停下,将“节”和“表”交给司礼监太监。这一任务就算圆满完成。司礼监太监再持节、表到乾清宫复“皇命”。朱祁镇向王公大臣宣告纳采、问名情况。

随后,皇室为朱祁镇择日举行隆重的“上中礼”,即象征成年的仪式。这个仪式类似于现今某些地区或民族仍在实行的成年礼,标志着男女已经成年,可以独立参与社交和谈婚论嫁。

居住在中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摩梭人则直接称之为“穿裤子礼”或“穿裙子礼”。当太阳光照进屋子里的时候,男孩女孩在特定人物的帮助下换上成年人的衣裤或裙子。已经成年的男女会向客人敬酒,并接受贺礼。

在朱祁镇的“上中礼”上,他戴上了名为“通天冠”的帽子,标志着他已经成年,可以独立面对人生。太皇太后、皇太后等皇室长辈现场观礼,王公大臣则三跪九叩表示热烈祝贺。礼仪完成后,朱祁镇去祭祖,再向太皇太后、皇太后跪谢养育之恩。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