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全市拉响防空警报
历史背景:
1941年6月5日,一场空前的灾难在重庆上演。日军对重庆的轰炸造成了巨大的伤亡,特别是在十八梯、石灰市和演武厅的三处防空大隧道内,发生了严重的踩踏和窒息事件,史称“六·五”大隧道惨案。这一事件成为了重庆乃至全国人民的悲痛记忆。
警报试鸣规定:
每年的6月5日,我们都会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鸣响警报,以纪念那些在那场灾难中失去生命的同胞,并增强市民的国防意识。依据《重庆市人民防空条例》,警报试鸣的时间为每年的6月5日10:30至10:42,连续鸣响12分钟。警报包括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三种类型。
活动形式:
1. 仪式纪念:我们在较场口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等地举行庄重的仪式,通过默哀、献花等活动,纪念那些英勇的遇难同胞。
2. 宣传教育:通过展板、装备展示等方式,普及人防知识,提高市民的应急能力。我们还组织急救技能培训,让市民了解如何在紧急情况下自救和互救。
3. 技术保障:为了确保警报试鸣活动的顺利进行,全市部署了1000余台警报器,实现“一网统管”集中控制。新建的大型小区都会预留警报器的位置。
近年实施情况:
近年来,我们的警报试鸣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2023年,活动在大渡口区广场举行,10辆人防指挥车参与,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学习防空设备的使用。而在2024年,沙坪坝区沙坪公园作为主会场,展示了国防装备并宣传动员知识,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的国防意识。
社会意义:
通过每年的警报鸣响,重庆正在不断强化“勿忘历史、警钟长鸣”的集体记忆。我们也在积极推动人防工程与城市发展的结合,将防空洞改造为便民设施,形成兼顾防护与民用的“地下长城”。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纪念,更是对未来的一种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