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养百万兵不费一粒粟,背后靠的是什么?
历史文化 2025-04-04 07:39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明朝,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帝国,在朱元璋的领导下建立了卫所制,旨在确保边境安全并供养大批军队。这一制度由张昶提出,核心在于实行军民分籍,将人民分为军户和民户。军户世世代代承担军事义务,被分配到全国各地的卫所,并从事屯田工作,类似于建设兵团,战时作战,平时则从事农业生产。
明朝初年,朱元璋对卫所制的成功实施非常得意,甚至自豪地表示:“吾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粟。”任何制度的兴衰都有其历史演变过程。经过两百多年的时间,原本能够自给自足的卫所,到了明朝末年却无法为士兵发放军饷,甚至军饷都需要朝廷支援。
崇祯年间,宣大总督卢象升视察军队后,向崇祯皇帝揭示了山西边防军队所面临的困境。拖欠军饷的现象日益严重,士兵们饥寒交迫,甚至有的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得到。这些士兵面临着随时哗变的风险,而军饷的拖欠也加剧了农民军的壮大和官军的削弱。
那么,为何短短两百年间,卫所制度会从能“养兵百万”到连军饷都发不起了呢?背后存在多重原因。军官、豪绅和太监等群体逐渐侵占原本属于军队的屯田,导致卫所收入落入私人口袋,无法用于发放军饷。许多土地被少数民族侵占,尤其是在北方边境地区,这也导致了卫所耕地的减少。明朝后期战事频繁,军户无法抽出时间进行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下降,自然无法供应军饷。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卫所制度的瓦解。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后,朱元璋引以为豪的这套制度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明朝无法同时应对两场战争的压力,最终走向了末路。这个过程中既有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外部因素的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长期的积累和演变的结果。
上一篇:古代打仗,将军是怎么判断敌军有多少人数的?
下一篇:没有了
奇闻趣事
- 朱元璋养百万兵不费一粒粟,背后靠的是什么?
- 古代打仗,将军是怎么判断敌军有多少人数的?
- 乾隆60岁生日,刘墉为什么送了一桶生姜?
- 石曹之乱的结局:夺门之变三大功臣
- 武则天退位后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 宋朝悲催太子宋光宗赵惇:当了20多年太子,最后
- 袁世凯当了几天皇帝,只称帝了83天竟然是被忽悠
- 单人人力潜艇第一次战斗,以手摇螺旋桨为动力
- 纪晓岚怎么死的
- 始于秦始皇 历代皇权的象征传国玉玺终归何处
- 秦始皇陵的水银是从哪儿来的?
- 康熙皇帝曾经身患疾病,但关键时刻是谁挽救了
- 古代那么重男轻女,为什么会有人自愿去做太监
- 神医扁鹊真的会起死回生之术么真相原来是这样
- 慈禧临终前的最后两句话,自相矛盾至今成谜
- 唐德宗提升了他的官职并给他免死金牌 结果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