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奇闻网带来一篇关于古代官员为何选择“告老还乡”的,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一历史现象。
在古代,官员并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他们能否退休,主要取决于身体状况和皇帝的许可。只有在身体衰弱、无法继续履职时,才能提出申请退休。皇帝若同意,便可回归家乡;若不同意,则需继续履职。一些人可能会质疑,这样的做法是否占用了年轻人的岗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古代官员在职位上的时间并不长。他们通过复杂的考试获得官职,而考试本身就具有筛选性,能考上的人往往已经年岁不小。他们在官位上可能因各种原因被贬谪或离职,如父母去世需要守孝等。实际上他们真正工作的时间并不长。
那么,为什么古代官员退休后都要选择回到家乡呢?这主要与古代的住宅制度和观念有关。古代人住的都是独门独院,拥有自己的土地和房产。而在官职所在地购买土地修建别墅并不现实,因为古代官员任职地点经常变动,且购买土地受到诸多限制。古代社会重视“叶落归根”、“封妻荫子”等观念,这也是他们选择告老还乡的重要原因。
在早期,朝廷会赏赐土地给有功的官员,这些土地通常位于官员的家乡。官员退休后自然会选择回到家乡。但到了中古晚期及近古时期,朝廷的赏赐逐渐转变为银两、禄米等实物或爵位等精神性荣誉,官员们开始用自己的收入购买土地。由于种种原因,如任职时间限制、避免言官弹劾等,官员们更倾向于在老家购买土地。这样,当他们退休时,自然会选择回到拥有土地和房产的家乡。
古代官员选择告老还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实际的住宅制度和土地所有权外,还受到了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