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苏国,这一名称在中国中古史籍中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它有时被用来指代大秦或海西国,随着历史时期的变迁,其所指的地域也会有所变化,有时更特指地中海东岸地区的苫国,甚至被用于称呼小亚细亚的塞尔柱人统治地区。
这一名称在历史文献中有多种异译,如《魏书》中的“普岚”,以及《西域传》中的“伏卢尼”等。这些不同的译法都是对同一实体的不同汉字对音,它们源自伊兰语族的Frwm、Purum、Hrōm等词语。这些异译在19世纪末的蒙古高原和硕柴达木地区的突厥文毗伽可汗碑中也有出现。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些不同的称呼都源自东罗马帝国的名称Rum。
关于拂苏国的详细情况,我们可以在杜环的《经行记》以及两唐书的西域传中找到丰富的记载。这些记载中有一部分被认为是基于长安情况的类推。在唐代,长安与拂苏国之间有着频繁的使节和商旅交往,两国在丝绸转运贸易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曾共同对抗萨珊朝波斯。景教(聂斯脱利派)也据传自拂苏国传入。
到了明朝,《明史》中详细记载了与拜占庭商人的会见,称拂菻为大秦国。也有记载质疑这个国家是否为汉晋时期所说的大秦。
在元末,拂苏国国民捏古伦来到中国,元亡后无法归国。明太祖听闻此事,于洪武四年八月召见捏古伦,并命其携带诏书回国告知国王。这份诏书回顾了元朝的兴衰以及明朝的建立过程,并告知拂苏国明朝已平定四海,希望与之建立友好关系。之后,拂苏国派遣使臣入贡明朝,但后来不再来朝。
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拂苏国与中国的深厚交往历史,也反映了明朝的实力和对外政策。通过对拂苏国的交往,明朝展现了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并进一步加强了与海外国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