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一独特的政治体制,其起源可追溯到后金时期。在1622年,努尔哈赤遵循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设立了八旗旗主,即八王,让他们“共治国政”,参与后金的决策会议,共同处理国家重要事务。为了进一步辅佐他们,第二年又增设了八大臣,被称为议政大臣,他们与八旗旗主一起参与议政。
随后,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后金有意识地抑制大贝勒的权力,并逐步提高议政大臣的地位。设立了八议政大臣,赋予他们总理一切事务的权力,与诸贝勒共同议政。到了1637年,议政王大臣会议被确立为中央辅政机关的地位。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还设立了军机处,由皇帝的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随着清王朝统一全国,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构成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亲王、郡王和贝勒参与议政外,贝子及公一级的贵族也加入了议政的行列。议政大臣的构成更为广泛,包括满洲八旗的固山额真和大臣,蒙古八旗的固山额真以及六部满、蒙尚书等。甚至汉军八旗的大臣如范文程、宁完我等也曾参与议政。为了议政的便利,还特设了“议政处”,作为议政王大臣的办公场所。议政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廷议和交议。在清王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由于频繁用兵,军情紧急,议政王大臣会议在重大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个体制反映了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君主专制的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立,不仅体现了部落贵族的共同议事传统,也体现了清朝皇帝对权力的集中和掌控。在清王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这一体制为国家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清朝皇帝能够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做出明智的决策,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