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的高风亮节人马已至南京金川门,面对即将到来的会面,建文帝的左右侍从纷纷散去,只留下几个贴身侍从。建文帝独自叹息,自觉无颜面对燕王,于是在宫中放火,身陷火海。燕王仁爱之举,派太监匆匆前往救援,然而已无法挽回,只能从大火中抢出建文帝的尸首。燕王痛哭流涕,感慨道:“你果然如此痴呆啊,我来是为了帮助你稳固皇位,你为何选择这条绝路?”
在中国古代,《春秋》不仅是书名,还代表了一种历史时期和写史的方法。上述描述建文帝之死的文字,便是史官运用春秋笔法记录下来的。当我们翻阅中国的史书时,经常会遇到春秋笔法,那些缺乏出处和佐证的历史让人难以捉摸。
更甚者,许多史官在皇权的压力下,不得不胡言乱语,误导后世读者。建文帝之死便是一宗无头案,虽然宫中大火可能是真实的,但那些美化燕王的描写,若轻信,便会误入歧途。建文帝的失踪,令朱棣焦虑不已。若侄子尚存,朱棣无法名正言顺地继承大统。找不到建文帝的尸首,朱棣只能编造一套说法,声称建文帝自行放火身亡,他才能顺利登基。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在位期间,曾七次派手下太监郑和率领庞大舰队下西洋。郑和原名马三宝,因被明军俘虏而进入燕王府做太监。朱棣对这个马三宝极为赏识,在叛乱中,马三宝屡立战功。朱棣打下江山后,赐其姓“郑”,并赋予四品官职。郑和的七次下西洋并非仅仅为了宣扬国威,据《明史·郑和传》透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朱棣派遣郑和的真正目的是寻找逃亡海外的建文帝。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每次带领的船队规模庞大,人员众多,这足以说明朱棣对寻找建文帝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