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吴三桂在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共同击败李自成后,被封为平西王。此后,他与其他投降的将领一样,为了表忠心,南下清剿南明和各路起义军的残余势力。从山东到李自成的大本营,再到关中地区,吴三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他入川攻打余部,南征云贵地区对抗南明小朝廷。正是这些辉煌的战绩,赢得了朝廷的赞誉,授予他平西大将军的官印。
关于吴三桂是否真的在康熙二年上缴了平西大将军的兵符,人们一直众说纷纭。那么他是如何在撤除三藩时调动西南地区的军队呢?关键在于人心和信任。历史上,虽然兵符是调兵的重要凭证,但在真实的战场上,将士们往往更看重与他们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将军。即使这位将军没有兵符,他们依然会忠诚地听从他的命令。这种深厚的情感纽带使得吴三桂即使在没有兵符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调动他的军队。更重要的是,吴三桂所调动的兵马并非朝廷的正规军,而是他旗下忠诚的部队。他对这些兵马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影响力。凭借这些忠诚的兵马,吴三桂在三藩之战初期便迅速占领南方地区,甚至饮马长江,形势一片大好。然而最终他还是失败了。
究其原因,吴三桂的出师无名是主要原因之一。当时天下已经动乱已久,人们渴望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吴三桂此时扛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显然不合时宜。他降而复反的行为也为天下人所不齿。这种行为使他在道义上失去了人心,最终被天下人所抛弃。但无论如何评价吴三桂的是非功过,他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故事不仅揭示了人心的复杂性,也展示了在关键时刻选择的重要性。在吴三桂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他的行为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性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