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类似的讨论中,存在一个相当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任何对既定观点的质疑,往往会引发一波汹涌的批评和指责。似乎只要有人对夏朝的存在提出疑问,就会被扣上缺乏民族自信心的帽子。这种反应其实大可不必。对于夏朝的存在与否,我们讨论的焦点应当是某些文献的可信度问题,而不是对中华文明的质疑。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商周之前的文化,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仿佛一条河流般连绵不断。难道仅仅因为想要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就必须强行将这些文化贴上“五帝”、“夏禹”、“夏”等标签吗?是否也要寻找三皇的遗址来与之对应呢?能找到固然是好事,但关键在于,我们应当如何评估现有文献的真实性?究竟哪些记载是可信的,哪些又可能存在偏差呢?
众所周知,商朝是我们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那么对于二里头文化和陶寺文化等尚未发现文字的文明,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他们究竟属于哪个族群。以二里头文化为例,它与殷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所以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商文化的一部分,但也无法完全排除它可能是另一种文化的可能性。文献中甚至提到这里是商的西亳。
无论如何,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文明都是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我们的文明是不断传承、延续的。至于夏朝的存在与否,至今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我们只能依据现有的传世文献进行推测。就算我们无法了解夏人的夏朝具体如何,但至少可以了解周人眼中的夏朝是怎样的。夏的存在与否不妨碍我们对中华文明的敬仰与自豪。我们应当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去面对历史,去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