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清朝,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从十多年前的《还珠格格》到八年前的《甄嬛传》,这些影视作品都向我们展示了清宫的风貌。其中,有一个细节或许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无论是宫女还是妃嫔,脖子上总有一条白布条。那么,这条白布条仅仅是为了装饰,让衣物看起来更加美观和悦目吗?还是在其背后,隐藏着其他的深意呢?
要深入了解一个朝代的服饰文化,就必须先了解这个朝代的习俗文化。清朝是一个在马背上建立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曾是威武雄壮的套马杆汉子,对服装的要求并不高。在清朝初期,大约九成以上的服饰都是简洁朴实、没有领子的,虽然看起来很美观,但总让人感觉脖子上似乎缺少点什么。于是,“领巾”应运而生。
“领巾”,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白布条,最初的出现确实是为了美观。佩戴上白布条的服装显得更为清洁利落。在清朝后期,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这条白布条逐渐被舍弃。如在《延禧攻略》中的娴妃、尊贵妃就没有佩戴白布条。
虽然白布条的起源是为了美观,但它后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方便皇帝管理后宫。身为万人之上的皇帝,后宫佳丽众多,每年都要进行选秀,宫里的妃子越来越多。面对这么多的嫔妃,皇帝如何记住她们的封号和地位呢?
这个时候,白布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细心的人会发现,根据妃子的地位不同,白布条上的图案也是不同的。宫女的白布条通常是纯色的,没有任何图案;但地位稍高的嫔妃,白布条上就会有精美的图案,妃子的品级越高,图案也会越精致。
当皇帝看到不熟悉的嫔妃时,虽然可能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但可以通过白布条上的图案来大致判断他们的地位和封号,这样也能避免让嫔妃们产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