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道理太简单了诸葛亮竟然不懂注定了蜀汉必亡

历史文化 2025-01-14 18:59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在三国时期,蜀汉虽小,却与魏、吴相抗衡,历经四十余载。其成功的背后,经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蜀汉选择益州作为立足之地,这片经济繁荣的土地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令人深思的是,蜀汉的衰落,同样与经济息息相关。

蜀汉政权所处的地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经济条件。这里被誉为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口众多。领土面积的局限,使得蜀汉的创业者们明白,要想实现复兴汉室的理想,不能局限于这片富饶的土地。刘备与诸葛亮都深知,必须主动出击,寻找机会展现他们的抱负。

不幸的是,刘备英年早逝,伐魏兴蜀的重任落在了诸葛亮身上。他毫不犹豫地采取了攻守兼备的策略,频繁对曹魏发起冲击。诸葛亮的继任者姜维同样坚定不移地继承这一战略,九次北伐,至死方休。

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复兴汉室,他们的努力也确确实实达到了“死而后已”。他们似乎忽略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连续的战争必然带来巨大的军费开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蜀汉虽然在开国初期的经济报表上表现良好,但经济总量无法与魏、吴相比。这使得蜀汉陷入民穷兵乏、国力衰弱的境地。

相比之下,曹魏的情况与蜀汉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其领土战火频繁,但其面积和人口都是蜀汉的数倍之多。在经济总量上,蜀汉无论如何都难以与之抗衡。

从军事角度看,“以攻为守”有一定的道理。任何国家都不应忽视经济才是战争的物质基础这一铁律。从长远来看,“以攻为守”的立国方略,恰恰为蜀汉的消亡埋下了隐患。

在诸葛亮北伐的六年中,有两次退军并非因战败,而是因为粮食耗尽。粮尽导致的直接退军仅是其中一部分案例,实际上这对诸葛亮的军事行动造成了更大的困扰。这也正是他无法完全实现其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

曹魏在战争中几乎从未出现军粮不足的情况。司马懿甚至将拖延时间等待蜀军粮尽作为一种军事策略。造成蜀军经常断粮的原因除了路况不佳、路途遥远外,更重要的是蜀魏两国经济的巨大差距。否则,为何魏军的粮食能够支撑得起长期战争,而蜀军却难以承受呢?答案不言而喻。

那么蜀汉的军费开支对国家财政的压力有多大呢?让我们来算一算:在蜀汉亡国时,全国总人口约为一百多万户左右的人口中要养活士兵十余万以及吏四万多人。也就是说每个大约两户公民就要养一个士兵。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负担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军费还包括武器装备、马匹草料等开销这些都是一笔可观的开支这对于经济薄弱的蜀汉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因此可以说经济问题一直是困扰蜀汉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了其消亡的悲剧发生。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