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七品官相当于多大的官在古代当七品官也不

历史文化 2025-01-12 16:20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在清代,官员的等级制度严谨地分为九品十八级,尽管九品官被称为“芝麻官”,但即便是六品以下的官职,也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职责。今天,我们不谈论九品,而是来探讨一下七品官员的地位究竟如何。

在清代,七品官员分为正七品和从七品,正七品位列第十三级,看似地位不高,但实际上在官场中也并非易于担任的角色。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份职业并不轻松。小官在官场中常常处于夹缝之中,要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而且随时有被罢免的风险。这种压力,可能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的。

清代的官员职位高低与等级紧密相关,最高为一品,最低为九品,每品又分为两级。我们在观看清代的影视剧时,常常能听到“知县不过七品芝麻官”的说法。那么,清代的七品芝麻官真的那么容易当上吗?

实际上,清代沿袭了前朝的制度,采用科举考试制,只有考取功名后才能正式担任官职。虽然出于“人性化”,清代还有另一条途径可以走上官途,那就是通过捐纳财帛或被人举荐,但这条路被官场中的人所鄙视,视为旁门左道。

大多数人更倾向于选择的科举之路,虽然看似正规,但要走好这条路却十分艰难。需要在县内通过童生试成为秀才,然后在州府内通过乡试成为举人,最后在全国统考中通过会试成为进士,才算走完了科举之路。

即使成为了举人,也只是有了当官的资格,实际意义并不大。因为上面还有一批更高级的进士在等待着空缺的官职,要先轮到他们才会有举人的机会,而常常连进士都不一定能得到官职,更何况是被他们看作的“小小”举人呢?并且要想直接上任成为七品知县,至少也需要进士的身份才行。只有真正志在官场的人,才不会止步于举人,一定要考到进士才罢休。

进士的考试并不容易,是与全国的优秀人才一起竞争,录取比例又低。很多人在考取进士的时候已经差不多要步入老年了。即使是这樣在读书人看来已经十分出色了。因此才会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而那些选择捐款或举荐的“旁门”途径的人也会发现这条路并不容易走。在清末时期,至少得捐上4500两白银才能成为知县。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就算捐得起这笔钱也不能立即就当官因为当时的官职是固定的只有当有官员退休或去世才有空缺的官职然后才能有人补上因此竞争非常激烈。此外即使运气好补上了官职也不一定能有好的结果因为常常在等待官职的过程中就已经花费了一大笔钱而到地方上任还需要再花一笔钱因此很多人都是欠了一屁股债去上任的。有些人甚至一直等不到官职或者等到最后关头补上了官位但由于年龄等问题而离世这才是真正的悲剧。可见一个小小的七品知县也不是那么容易当上的。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