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经十六位皇帝,共启用了十七个年号。历史上“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的惯例,由明朝确立,并被清朝沿袭。明朝起,以年号称呼皇帝成为习惯。尽管这一规则强调慎重,但明朝在年号选择上却常有疏忽,令人啼笑皆非。
“洪武”与“建文”这两个年号的使用,与对应的皇帝朱元璋和朱允的功绩紧密相关。“洪武”二字恰如其分地宣扬了朱元璋自立更生、打下基业的功勋。而朱允以“柔仁之主”自称,继“武功”之后的“建文”年号,寓意休摄生息、安抚百姓。
到了篡位者朱棣这里,年号的选用却出了点问题。朱棣选择的“永乐”年号并非他首创,而是曾被方腊使用过。方腊是《水浒传》中的反派,同时也是大宋朝的反贼。朱棣身为造反起家的皇帝,使用另一个反贼的年号,无疑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应。对于这个选择,有人推测,可能是由于朱棣急于正位,无暇深入考虑年号的选择;而且,这个年号是他自己决定的,他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曾被使用过的年号,大臣们也不敢劝诫,于是形成了这种局面。
无独有偶,明朝还有其他的“二手年号”。明武宗朱厚照所使用的年号“正德”,也早已被人用过。这个年号出自《尚书大禹谟》,意为正直人品。当时的内阁首辅大学士刘健选择这个年号,可能是想劝诫朱厚照。这个年号一公布,立即引发了大臣们的质疑。因为这个年号曾被西夏小朝廷使用过。西夏是偏居一隅的小政权,与正统皇朝北宋常有纠葛。堂堂大明使用一个小政权的年号,自然引发了大臣们的不满。虽然米已成炊,年号已经公布,但大臣们还是难以接受这个二手年号。
关于刘健的选择,尽管他是进士出身,却以四书五经为准则,对其他历史典籍并不看重。他的心态和对李白、杜甫的看法,导致他没有深入研究历史上年号的重复使用问题。尽管他后来理亏,但大臣们并没有放过他,在科举考试中出题讽刺他。
朱厚照的继任者明世宗朱厚在选择年号时,也遇到了一些风波。内阁为他选定的年号“绍治”引发了他的不满。这个年号意味着朱厚应继承伯父弘治皇帝的位置,当时内阁正逼他认朱樘为父,年号的含义似乎也在暗示这一点,朱厚当然大为火光。他拒绝了“绍治”年号,改选“嘉靖”,表明自己不愿做朱佑樘的儿子。后来的嘉靖皇帝为了认亲爹,处罚了那些逼他认父的大臣。其实他对大臣的抵触心理在选年号时就已初露端倪。
明英宗朱祁镇的第二个年号“天顺”也颇为奇特。在景泰年间,曾有反贼在苗区造反,自封皇帝并定年号为“天顺”。几个月后朱祁镇复辟成功并选用同样的年号“天顺”,大明朝与反贼共用年号的事情再次发生。明朝的年号选择充满了戏剧性和意外性让人不禁好奇和探究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