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儒家与法家思想的差异,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个哲学学派的的人生观与政治观,都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而建立的。
在儒家学说中,对于人性的看法存在两种观点。亚圣孟子对人性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人性本善,这种善良不是后天习得的,也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人天生就具备的。为了解答可能的质疑——既然人性本善,为何世间仍有许多恶行?孟子通过逻辑严密地构建了人性本善的学说。他认为,人内心天生就有善良的种子,若善加养护,并推广开来,人即可成为善良的人;相反,如果忽略了内心的善良种子,人就有可能走向邪恶,甚至堕落为禽兽。
孟子高度重视道德修养,在他看来,提升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保护并发展内心善良种子的过程。在人生观上,他主张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在国家治理上,他主张君主应将人性的善良推广到百姓身上,通过实施仁政来实现王道理想。
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因为人有欲望,欲望导致纷争和社会混乱,因此需要用教化和礼来纠正人性的恶。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润泽心灵,提升道德境界。因此他倡导学习的重要性,《荀子》的开篇即劝人学习。荀子也主张用秩序来规范人的行为、约束人的欲望,让人性逐渐向善的方向发展。在人生观上,荀子主张通过学习来提升道德境界;在国家治理上,他强调礼法兼治,已经蕴含了法家思想的影子。
与儒家相反,法家强烈反对人性本善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性是自私的、恶的。法家的人生观与政治观都是基于对人性的恶的认识而建立的。法家的早期代表人物商鞅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管束人们,对于犯罪之人施以严厉的惩罚。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则对人性持有彻底的绝望态度。他认为恶源于人的本能,是生理之恶,永远无法改变。他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人们的恶行,防止小恶发展成大恶。
医生在病人的伤口旁悉心照料,含着他的血,这并不是为了展示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而是出于一个实际的动机——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
大车店的老板热切期盼每位顾客都能升官发财,这种期望并非出于善意,而是源于商业的驱动力——希望借此机会卖出更多的车辆。
棺材店的老板诅咒他人离世,其背后隐藏的意图是希望多卖几副棺材,这并不是出于人性的关怀,而是赤裸裸的商业算计。
官员对君主殷勤备至、阿谀奉承,并不是因为君主高尚无比,而是他们觊觎君主的恩宠,想从中谋取更多的利益。在韩非子的眼中,人间无情,人心险恶;正义并不存在,一切都是策略与算计。
生活的意义,仅仅在于生存本身,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小心翼翼地防范他人的算计,同时不遗余力地去算计他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