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武举人考试,为什么直到清朝时期才逐渐得到重视?
历史的武举人考试,是古代选拔武将人才的一种方式。相较于文举,武举的重视程度较低,直到清朝时期才逐渐受到重视。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武举也逐渐没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详细了解武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掇石。
掇石,也被称为“制子石”或“武功石”。这些石头上标有分量,主要测试考生的臂力,名次根据掇石的重量来评定,上面还刻有科举吉语。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分为文科举和武科举两类。关于文科举,我们了解得比较多,但武科举如何选拔人才,以及测试臂力的“举重”在武科举中的地位,却鲜为人知。
在北京的科举匾额博物馆内,几块方方正正的“石块”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这些石块便是清代武科举考试评定考生臂力的工具——掇石。掇石长约半米,中间挖空,以便考生将手伸入举起。其前部刻字,记录了考试年份、掇石的分量和一些预祝考生金榜题名的吉祥话。
掇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史籍中就有关于举重的记载,称为“翘关”和“扛鼎”。到了唐代,举重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兴起。武则天称帝后,为防止国民在盛唐的安逸中忘记战争,开设了武科举,其中就包括“翘关”这一科目。
宋代以后,武科举的要求逐渐降低,取消了专门的臂力测试。然而到了明代和清代,武科举逐渐受到重视。“举重”成为武举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在清代,武科考试分为三场,其中第二场技勇就包括掇石这一项目。这一时期对于技勇所用的弓、刀、石都有明确的规格等级。
尽管武科举在历史选取军队人才时并未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出身高官的武将远不如文科举官员受重用。这并不意味着武科举不重要。实际上,古代许多名将出身于武举之中。尽管他们的人数相对较少,但他们的存在对于国家的军事安全至关重要。这些武将通常需要通过艰苦的训练和选拔才能脱颖而出。他们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也为国家的军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古代的武科举制度对于选拔和培养军事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它在历史中的地位不如文科举重要,但它仍然是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基层考试的武者,获得武生资格,俗称武秀才,方可参加武乡试。在这一层次上脱颖而出的武者,便称为武举人。之后,他们需经过国家举办的会试和殿试的层层选拔,最终荣登三甲,被授予官职。在清初,对于一甲进士(包括状元、榜眼、探花),朝廷有明确的规定,授予他们副将、参将、游击、都司等官职。而对于二、三甲进士,则授予守备、署守备等职位。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甲第一名(状元)更被授为一等侍卫,二、三名(榜眼、探花)则成为二等侍卫,而二、三甲进士则被授予三等侍卫及蓝翎侍卫。获取这些官衔后,他们还需到兵部选拔实职官。
在清代,通过武科举出身的军官实际上只是“杂途”出身,其升迁的机会远不如“正途”——行伍出身的军官。据统计,行伍出身军官的比例高达70%以上。历史上,武科举考试过于注重武艺的表现,却忽视了兵法的考验。真正的将才需要的是行兵布阵的能力,而非单纯的武艺。在明末时期,已有举子对武科举考试提出质疑,认为它无法选拔出真正有用的军队人才。
特别是到了清代末年,随着西方先进火器伴随战火传入中国,战争形式逐渐转变,冷兵器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这种情况下,“弓刀石马步箭”的传统武艺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许多有识之士纷纷上书朝廷,请求废止武科举考试。最终,在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朝廷下令永远停止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持续1000余年的武科举考试正式结束。这一变革标志着中国军事选拔制度的重要转折点。
奇闻趣事
- 历史的武举人考试,为什么直到清朝时期才逐渐
- 西域诸国生活中的希腊神话元素
- 赵姬长相复原图片 赵姬相貌AI还原
- 刘备为什么要称汉中王的称号?原因是什么
- 安重诲是谁?李嗣源为何会怀疑他
- 秦始皇26年铜诏历史来源
- 牛顿为什么痴迷炼金术-炼金术给牛顿带来了什么
- 趣味盘点:包青天额上月牙由来至少有的17种说法
-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作者出处介绍
- 宋之问人品与文品不相符,他做过哪些毁人品的事
- 许仙与白娘子爱情发生在哪个朝代?
- 三国时期诸葛亮用人的最大失误是姜维?
- 古代上有哪些名将是湖北省出身的?他们有哪些
- 李白的经典词作赏析: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 唐朝百姓为什么都抢着去当兵?
- 康熙朝的三大科技人才,他们分别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