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市如何保护自己的老建筑?
在国外,家园的文化意义深远。对于许多文化来说,它代表着母亲的城市和土地,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记忆。若无法识别自己成长的城市,便如同忘记了母亲的面庞,这不仅是对文化传统的断裂,也是对情感归属的失落。这种情感,正如土耳其诗人纳赵希梅所说,就如同我们不忘祖先,后代不忘我们一样重要。
国际纪念碑和遗址理事会主席伯纳德·费尔顿强调,保护城市景观不仅是保护古建筑及其周边环境,更是因为这些建筑具有建筑、美学、历史、考古等多方面的价值。他提到,这些古建筑不仅是物质遗产,更承载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精神象征意义。
在欧洲飞行时,很容易从舷窗辨认出不同的城市,因为每个城市的独特风格、屋顶的颜色和形式都是其历史的见证,历经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而保持不变。
以法国为例,他们一直有着严格的城市建筑法律。早在1374年,查理五世就颁布了关于建立公共健康设施的法令。而到了1913年,《历史建筑保护法》的出台更是严格保护了巴黎的古城区。在保护区内,任何变化和新建筑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程序,并多次征求公众意见。巴黎的城市发展注重建设卫星城市来防止交通拥堵和对老建筑和谐的破坏。法国还有一批国家建筑规划师,他们负责审批城市景观遗产保护区内建筑物的建造、改建、维护和拆除等事项。市长的决策也需要听取规划师的意见,并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意大利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归功于其古代圣人强烈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就开始保护古罗马和中世纪建筑。意大利的许多古城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如罗马、庞贝、比萨等。这些城市受到整体保护,其周围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受到严格监管。为了保护城市的整体风格,意大利法律规定建筑物的外部结构属于。房屋开发商和居民只能购买房屋内部使用权,无权进行整体整修。
相对于此,美国虽然是一个新移民国家,但对旧建筑的保护也十分重视。自1916年的《文物法》以来,美国建立了历史文化遗产登记制度。受保护的古建筑包括国家历史地标、历史地区等。在美国,如果私人财产被列入历史文化遗产中,个人只有使用该建筑物的权利。这种保护制度确保了美国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得以传承。
不久前,一则关于美国二战期间信件被卡在邮箱里70多年后重见天日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反映了美国人对地址稳定性的重视。在中国,房屋可能已经多次翻修,但在美国,地址的稳定性令人惊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两国在城市建筑和文化保护方面的差异。
纽约的宾夕法尼亚中心火车站,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私人财产,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为了保护其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纽约市议会作出了重要决定。火车站的老板原本打算扩建旧火车站,却因对财产的理解而引发了一场法律风波。在历经波折后,直到最高法院才解决了这场纠纷。
已故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我们建造了建筑,反过来它们也塑造了我们。”显然,英国对保护历史建筑非常重视。早在1877年,英国就出现了民俗历史建筑保护协会。随后的年份里,颁布了多项法律来保护古建筑。联合王国还成立了国家慈善信托基金,旨在永久拥有和保护自然景观和纪念碑。如今,这些建筑不仅受到保护,还对社会开放,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韵味。
日本的古建筑保护工作也值得一提。自1918年颁布《文物古迹保护法》以来,日本不断完善其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投入巨大,甚至为居住在旧住宅中的居民提供各种补贴,鼓励他们保持旧房子的原貌。
二战期间,德国许多城市的古建筑遭受了严重破坏。战后德国高度重视未被毁的建筑,将其视为历史文物加以保存。《联邦建筑法》规定了哪些建筑应受到保护,并由州主要负责执行旧房保护措施。
特里尔的黑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建筑,经历了多次变迁。从希腊和尚西蒙的隐居地到拿破仑的命令下的恢复,再到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黑蒙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为了防止汽车尾气腐蚀其黑色外观,甚至采取了禁止车辆通行的措施。
国际间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比如1956年成立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和恢复中心,已有众多成员国加入。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历史遗产,让它们作为艺术品永久存在。这些历史建筑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文明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我们的过去,启示我们的未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6年11月26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保护历史地区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明确了历史区的定义和范围,包括史前遗址、历史城镇、古城区等。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在随后的日子里,如《马丘比丘宪章》这样的文件进一步扩大了保护建筑的范围,意识到当代建筑经过时间的沉淀也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优秀的设计同样值得传承。
国际纪念碑和遗址理事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于1987年10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通过了《华盛顿宪章》,强调历史地区是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妥善保护,避免受到自然灾害、污染和噪音等威胁。这些国际性的协议与会议成果充分展示了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我有一个在北京从事导游工作的朋友曾分享过一段经历:当法国代表团来到紫禁城、长城等著名景点时,他们并不觉得这是真正的北京。在他们的想象中,北京应该有骆驼祥子和茶馆中的景象。这反映出他们对于古老文化的追求和期待。
中国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但在许多城市中,古代文化的踪迹却难以寻觅。城市变化之快让人目不暇接,甚至回家十多年后也难以找到回家的路。据统计,中国每年有40%的建筑物被拆除,平均寿命仅25-30年,相较于其他国家如英国的132年和美国的74年显得尤为短暂。这些建筑物不仅是文明的象征,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中国许多城市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许多旧建筑甚至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都被不当拆除。这种行径必须得到制止。否则,我们和后代将逐渐失去对家乡的记忆和文化传承的根基,无法回忆起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情感的老建筑。我们必须珍视并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诉说着属于我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