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禹父子治水之谜 关于鲧禹父子治水的故事
我国最早的史书的记载,鲧奉命治水,用水来土掩的办法,结果失败被杀。禹继父职治水,结果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大获成功。但有人提出,鲧真的是因治水失败而死的吗?大禹治理了整个黄河流域吗?
在四五千年以前,黄河流域频繁地暴发洪水,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较大的灾难。当时的情况是洪水浩荡,汪洋一片。《孟子·滕文公上》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尚书·尧典》也谈到“汤汤洪水方割(害),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这么大的洪水必然造成房屋倒塌,田地被淹。到了禹生活的时代,还是“十年九潦”。面对肆虐的洪水,中国古代先民与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相传共工氏族就是长期与洪水作斗争的氏族,他们的图腾、首领名号,都用水族动物表示,可见他们的生活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居住的地区,十分之七是水域,陆地只占十分之三,长期与水打交道的历史,使他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他们在首领的带领下,采取从土丘上取土填充低洼地的办法,加高自己的居住区,从而避免了洪水的侵袭,减少了损失。可是,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要想靠原始的木器、石器、蚌器工具,将居住地加高、加固到足以防御较大的洪水侵袭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将自己的居住地加高后,会逼使水流冲向其他的氏族或部落,这就引起了其他氏族、部落的反对,后来,唐氏族干脆把共工氏族灭掉了。不过,共工氏族遗存下来的后裔,还在后代的抗洪斗争中发挥了作用。
尧作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水患也很严重。尧召集各部落的首领,共同商讨治水之策,大家共推鲧领导治水。鲧借鉴了共工氏族治水的经验,把共工氏族加高整个居住区的做法改为在居住区周围修筑土围墙,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工程的土方量。因为他修筑了较高的围墙,后世遂留下“鲧筑城”、“鲧作三仞之城”的记载。有了这种土围墙,不仅可以防御小的水患,遇到稍大一些的洪水,也可以采取临时加高加厚土围墙的办法,保住村落。后来的传说中,把这种水涨墙高的事实加以神化,说成是鲧从天帝那里偷来了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息壤”,用来阻挡洪水,所以在洪水到来之时,土围墙就不断增高了。当时修土围墙,是采用夯筑的办法,并不十分坚固。遇到大洪水或被洪水长时间包围浸泡,还是不免一溃,伤亡是很惨重的。后来,舜作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以治水无功的罪名把鲧处死了。
舜处死鲧后,又任命鲧的儿子禹领导治水,并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夷族的首领伯益等人协助他治水,据说共工氏族的后裔四岳也参加了治水工作。禹对于父亲治水无功被处死十分伤心,这件事也坚强了他克服困难、制服洪水,完成先父遗业的决心。他认真思索了前人治水的经验和教训,然后带领着助手们进行实地考察,以便找出最佳治水方案。在考察过程中,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察看山川水势,并在沿途作了许多标记,有的是在树上砍凿出痕迹,有的是在地上堆积一些石块,给日后治水标示出大致的施工基准线。根据考察的结果,禹决定采取以疏导为主的治水方案,他带领着百姓,利用枯水季节疏浚河道,把挖出的泥土堆到岸边的高地上。这样,到了洪水季节水流就可以顺畅地流走,岸边的居民区也不易受到洪水的威胁了。
治水的工程持续了许多年,《孟子·滕文公》记载“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治水工程是既漫长又辛苦的。长年在外的辛劳,使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了。有时在泥水中干活,浑身泥乎乎的,看起来像只熊,后人遂有“禹化为熊”的传说。
奇闻趣事
- 慈禧陵墓周围为何会寸草不生 背后原因让人不敢
- 盘点三国六大美女除了大小乔你还知道谁
- 苏轼偏爱的词牌写下的两首词都是经典作
- 书话—浅说书法(一)
- 老爷子看中一处选为墓地道长说后代必有皇帝结
- 司马懿的乌龟哲学是什么意思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装逼事件盘点弗兰克·阿巴内
- 他是古之恶来曹操帐下第一猛将曾以肉身为曹操
- 日军杭州湾登陆 发动湖东会战 切断沪杭铁路 置
- 一万户人家需要将一部分收入交给万户侯 万户侯
- 号称汉朝第一权臣的霍光他为什么不篡位
- 晏几道佳作赏析 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 吴文英的佳作赏析 满江红翠幕深庭
- 古代上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 猪八戒为何能够当上天蓬元帅猪八戒有着什么神
- 关羽非常高傲为什么却不敢小看魏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