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探秘罗布泊神秘面纱:在干山与荒原间寻找罗布人

历史文化 2017-04-25 15:31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在卫星影像图中,位于新疆若羌县境东北部的一处地形极像一只巨大的人耳,那就是已经干涸的湖盆湖水退缩蒸发后留下的一层层盐壳恰似“耳轮”,被伸入湖中的半岛一分为二的东西两湖好像两个“耳孔”,而喀拉库顺湖注入后形成的三角洲宛若一弯柔软的“耳垂”。古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在新构造运动中,湖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若干洼地。

  在漫长的演化中,罗布泊给世人留下太多自然之谜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现在却成了地球的“旱极”;曾有着人口众多、繁华兴盛的古代楼兰王国,是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现在只剩一圈圈的盐壳组成的荒漠。古往今来,这些谜团吸引了无数探险者舍生忘死深入其中,更为罗布泊披上神秘的面纱。

  在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西域传》中,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水系的归宿,“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甚至使人误认为它就是“中国河之源”。 到了本世纪60年代,曾经沧海的罗布泊却彻底消亡。科学家认定,罗布泊的基本干涸大约发生在1964年。很长时间以来,罗布泊地区被认为是全球最干旱的地区,可见它在近一万年的演化中经历了多么剧烈的干湿变动。据记载,湖水面积最大时能达到1.2万平方公里,不过到了1942年已缩小到3006平方公里。尽管罗布泊周边的环境时好时坏,但总的说来,罗布泊始终处于干旱之中。纵观历史可以看出,湖泊演变过程中的快速和突变现象极其明显,这正是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宽浅湖泊演化的基本特征。

  这个“旱极”也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古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要道,是人类文化历史上最长的大动脉。发生其中的众多历史故事和罗布泊地区蕴藏的自然奥秘,始终是人们追索的目标。尽管社会上流传着“罗布泊、楼兰在中国,而其研究在国外”的说法,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众多记述罗布泊和这条大动脉的历史文化的文献和著作。而中国近代科学家更是为探索它的奥秘进行过多次考察研究,有人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1927年,瑞典的斯文·赫定在筹备他的第六次中亚考察时,中国学术界与他进行了长达六个月的谈判,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共同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并规定考察团所探集、发掘的一切动植物标本、文物、矿物样品等都是中国的财产。这次考察从1927年一直延续到1935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罗布泊北岸进行考古发掘,1934年他在一个三面环水的湖岛上发现了一个烽火台遗址,取名为“土垠”。他撰写的《塔里木考古记》、《罗布淖尔考古记》等著作,对罗布泊洼地和南疆考古和历史地理研究做出重要的贡献。地质古生物学家袁复礼则在三台以南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恐龙化石、恐龙蛋和植物化石,这说明,罗布泊在石炭纪中期曾发生过海浸,当时这里充满了各种生物,这一发现使考察团兴奋异常,也震惊中外。时至今日,这里的恐龙和硅化木已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基地,也是生态旅游者向往的胜地。

  著名的地理学家陈宗器先生在1931年和1934年两次考察后,测绘出罗布泊地图,并在斯文·赫定“游移湖”的基础上提出“交替湖”这一新概念,他认为,干旱区河道的改变和湖泊的迁移,是受沉积与风力侵蚀两种作用的支配。河流挟带的泥沙以及暴风时挟带的泥沙,汇积于湖泊和河道中,使湖底和河床愈积愈高。当沉积物高于其岸时,水溢他处,河水改道,形成湖泊。原来的湖泊则干涸,湖底暴露出来,接着暴风开始侵蚀,将泥沙逐渐吹去,干涸的湖底成为新的洼池,当新的湖泊和河道因泥沙沉积渐渐变浅,河水冲决高淀的河床改归旧道时,新的湖泊又形成。西北干旱区的河道及其尾闾湖泊就是这样交替生成。

  1956~1959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进入罗布泊进行第二次大规模考察,地理、水文地质、土壤、植物等各类专业人员云集与此,他们曾到达干涸的罗布泊西湖,这也是人类一次在罗布泊中泛舟。

  考察中,大家一致认为罗布泊不是一个“游移湖”或“交替湖”。周廷儒教授对罗布泊的形成与演变做出了详尽的论述。他说,塔里木盆地东部是一个凹陷地区,其间散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和沼泽。在径流较丰富的时期,大量积水联合成较大的湖泊,而在干旱时期,又重新分散或消失,留下大片的盐壳。现时的罗布泊可能是晚更新世或全新世初期的构造凹陷,受最新构造运动的断块差别和活动性的影响,使其成为塔里木盆地最低的集水和积盐中心。周教授分析了先秦以来(2000多年来),我国气候经历的干冷与暖湿交替的过程,即春秋、汉初、隋唐、元为温暖期;南北朝、南宋、明末、现今为寒冷期。他指出,罗布泊水体的扩张与缩小时同高山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冰期气温寒冷,高山冰川消融减少,水系缩短,湖泊缩小;间冰期气候温和,高山冰川融解加强,水系扩展,湖泊扩大。罗布泊在湖盆内移动,它的水面扩大和缩小和古水文条件的变化有关,特别是与塔里木河、孔雀河水系在铁干里克地区的改组和重新分配相联系。

  罗布泊是一个充满自然之谜的神秘地区。近百年来,一些中外学者到这里进行探险和考察,在他们发表的著作中,有着众多的分歧和争论,从而引发了更多学者的关注。1964年,著名科学家彭加木认为,罗布泊洼地可能存在重水和钾盐矿而对罗布泊周围进行了踏勘。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中日联合拍摄《丝绸之路》影片,摄制组聘请彭加木和我以及其他一些专家为“先遣队”的顾问,科学工作者有了机会进入罗布泊核心地区,同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综合考察队成立。我们三入罗布泊,进行了多学科综合考察,除了寻找钾盐资源,还对该地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

  “雅丹”一词来自维吾尔语的译音,意思是“陡崖”。罗布泊北、东和西部分布着大面积的雅丹地貌,总面积3000平方公里左右,是我国仅次于柴达木盆地北部的第二大雅丹地貌分布区。关于雅丹地貌的成因,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在风的吹蚀作用下形成的,将其归为风蚀地貌类型。但这次实地考察中科学家们却发现,这种观点并不完整,除风力外,周围山地阵发性暴雨和洪水也是雅丹地貌的重要成因。

  风蚀作用下形成的雅丹地貌,通常地处平原地区,距山地较远,最明显的是,沟谷长轴走向与当地风向一致,例如孔雀河以南楼兰古城一带的雅丹就属于这种类型。而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雅丹地貌则邻近山区或湖滨附近,如城北部和三垅沙一带,沟谷长轴的方向与当地风向不同,而与附近山地洪水的流向一致。,我们也可以在雅丹的土丘上看出有洪水流过的痕迹。还有的雅丹地貌则是在风力和流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