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了生存在灭绝事件过后一千万年时期的恐龙祖先化石
导读2.52亿年前,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最大规模的大灭绝事件,地球上的生命几乎消失殆尽。近日,科学家发现了生存在灭绝事件过后一千万年时期的恐龙祖先化石,对它们的研究或许可以为恐龙的发展演化历史提供新的见解。
二齿兽(学名Dicynodon)曾经是繁盛于二叠纪晚期的草食性似哺乳爬行动物,在2.52亿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中数量锐减。新的研究显示,这场灾难使其他草食性动物崛起,并最终导致恐龙的出现。
科学家在坦桑尼亚、赞比亚和南极洲进行了7次考察,发现了一些最早的前恐龙生物的化石。这些草食性生物是如何最终演化成为恐龙,又是如何在2.52亿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之后与其他动物展开竞争的,或许化石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Ken Angielczyk和Iziko南非博物馆的Roger Smith正在为一个二齿兽头骨化石铸模。该化石发现于赞比亚,年代为二叠纪晚期。
在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事件中,共有超过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动物灭绝。华盛顿大学的古生物学家称,新发现的化石揭示了一类最终导致恐龙出现的动物支系。
在大灭绝事件之前,体型跟猪相似的二齿兽类在盘古大陆南部十分繁盛。这是一种食草的动物,其繁盛之时,地球上的陆地连结在一起组成了盘古大陆,又称泛大陆。
二齿兽类在大灭绝事件之后消失了,新兴的草食性动物开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古生物学家克里斯蒂安·斯多(Christian Sidor)说“大灭绝之后,动物不再像之前一样一致和广泛地分布。
这是一张盘古大陆的古地理图,图中的五角星表示大部分二叠纪和三叠纪化石发现的地点。
我们必须去一些不同寻常的地方进行探索。一种被称为主龙类(archosaur,又称祖龙类)的动物也出现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但并没有分布在盘古大陆南部。这种生物被视为是大灭绝事件前四足动物的模式物种。”
主龙类的现生亲戚是鸟类和鳄鱼,科学家对它们兴趣浓厚,认为其可能是早期恐龙的祖先。对于类似恐龙的阿希利龙属动物,以及体形与狗差不多的 Nyasasaurus parrgtoni(属于尼亚萨龙属),科学家认为它们都是从主龙类演化而来。Nyasasaurus parrgtoni拥有1.5米长的尾巴,被认为是最早的恐龙。
在2.52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之后,一些像阿希利龙(学名Asilisaurus)这样的动物被局限在所生存的地方。
克里斯蒂安·斯多教授说“早期的主龙类化石主要出现在坦桑尼亚,这充分体现了大灭绝事件之后动物种群分布的碎片化。”在前往非洲南部和南极洲考察的,研究者也在梳理着博物馆中已有的化石藏品。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地球科学部的项目总监理查德·连恩(Richard Lane)说“这些科学家已经出了大灭绝事件造成的结果,一些灭绝事件前在生态上处于边缘地位的物种,可能在灭绝事件之后,‘释放’了演化的压力并强势崛起。”
华盛顿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在坦桑尼亚发现的新的阿希利龙属物种的化石残留。
研究者描绘了地球上四足动物的两张“快照”,一张是大灭绝事件500万年前的情景,另一张则发生在灭绝事件过去约1000万年后。
分析结果显示,在灭绝事件前,有35%的四足动物在5个地点中的2个或更多地点出现,有些区域延伸范围达2500多公里。在灭绝事件过去1000万年后,只有7%的物种存在于2个或2个以上的地点。
在一次南极洲探险活动中,Iziko南非博物馆的罗杰·史密斯手里拿着一块原蜥(学名Prolacerta)的化石。
这项研究开始于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早期,考察活动中位于坦桑尼亚的发掘地点自从1960年代以后就再无人前去,而位于赞比亚的发掘地点在1980年代之后也几乎没有开展研究。
前往南极洲的两次探险提供了新的发现,对博物馆中化石藏品的鉴定也有了新的进展。科学家称,这些化石是一个了解2.5亿年前生物演化的信息宝库。
奇闻趣事
- 慈禧陵墓周围为何会寸草不生 背后原因让人不敢
- 盘点三国六大美女除了大小乔你还知道谁
- 苏轼偏爱的词牌写下的两首词都是经典作
- 书话—浅说书法(一)
- 老爷子看中一处选为墓地道长说后代必有皇帝结
- 司马懿的乌龟哲学是什么意思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装逼事件盘点弗兰克·阿巴内
- 他是古之恶来曹操帐下第一猛将曾以肉身为曹操
- 日军杭州湾登陆 发动湖东会战 切断沪杭铁路 置
- 一万户人家需要将一部分收入交给万户侯 万户侯
- 号称汉朝第一权臣的霍光他为什么不篡位
- 晏几道佳作赏析 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 吴文英的佳作赏析 满江红翠幕深庭
- 古代上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 猪八戒为何能够当上天蓬元帅猪八戒有着什么神
- 关羽非常高傲为什么却不敢小看魏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