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刺马案”是怎么回事?为何至今都是悬案?

历史文化 2022-06-20 15:12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刺马案”的经过是怎么样的?刺客为什么不逃走?

  大清九年农历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8月22日)早上10:30左右,江宁府(南京市)发生了一起震动天下的案件,这就是著名的“刺马案”。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案件的过程并不复杂,当时两江总督马新贻在金陵校阅场检阅清军射箭训练,阅兵完毕后,返回总督辕门,此时突然有人拦轿喊冤,趁着一片混乱,一个刺客靠近马新贻,并用匕首将其刺成重伤,次日马新贻死亡。

  而奇怪的是,行刺成功后,刺客并未逃走,而是在原地束手就擒,并仰天大笑。

  在监狱里,他啥都不透露,只说自己刺杀的原因是马新贻不仁不义。此案震动朝野(两江总督管着现在江苏,安徽,江西和上海,是多大的官大家心里应该有数),江宁将军魁玉亲自审理,审理了一个月啥都没审理出来。

  当年九月一日,张之洞从兄张之万赴金陵,与魁玉会审,此时马新贻部属袁保庆等人要求严刑问讯,被张之万拒绝,什么?竟然拒绝这个请求,是不是张之万心里有鬼?这么想你就错了,这恰恰证明他是老油条,通常这种大案的审理,反而是不能对犯人用刑的,为什么?因为这个案子一旦犯人死了,那根本没办法和上面交代,如果审理不出来,反而可以和上面磨洋工。

  而官员通常会选择对自己风险最小的方式处理问题。

  于是张之万以“案情重大,不便徒事刑求。偿未正典刑而瘐死,谁负其咎”拒绝。仍无结果,张之万和魁玉编出这么一段理由糊弄上面凶犯张汶祥曾经参加过和,甚至私通过海盗,而马新贻之前当浙江巡抚的时候,打击过南田海盗,而张汶祥本人的妻子也曾经被一个叫为吴炳燮诱逃,马新贻去宁波考察的时候,他曾经拦舆呈控,但未准审理,于是出于为同伙报仇和本人泄愤,张汶祥就杀马新贻泄愤。

  这么简单的仇杀?这实在是不太符合正常的政治逻辑…对此非常不满,再派尚书郑敦谨与亲至两江总督辕门再查此案。慈禧问曾国藩“此案岂不甚怪?”曾国藩答“的确怪。”慈禧促曾国藩接任两江总督,并速至金陵查案。

  诡异的是,曾国藩称病拖了几个月不去,一直到慈禧第二次问到这个事情,曾国藩才赴任,而曾国藩去了江宁府也不审案,却每日翻看写作的《阅微草堂笔记》,悠闲度日,至郑敦谨抵金陵后,曾国藩才开始调阅案卷。

  影视戏剧中一些刺杀就很夸张了

  审理出来了吗?他们联合审理十四日,案情一无所得,于是联合表示张之万审理结果千真万确。清廷无奈,就按此审理,判刑不用说了,死刑,还是凌迟。此案后,郑敦谨感叹官场黑暗,索性辞官归乡。

  这个案子从头到尾都透露出一种诡异位高权重的封建大吏被莫名的刺客公然刺杀,刺客不逃走,官员审理不出结果,曾国藩有意拖沓,审理完毕后官员辞职…没有一件事情是正常的。

  不到一年,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府辕门内,刺马案遂成悬案。

  这种案子自然在民间引起一阵喧闹,说什么的都有,有一种说法是马新贻在讨伐太平军时被包围,为诈和,与太平军首领张汶祥,立誓以政府官员的身份,为太平军做清政府卧底,太平军放他回去的时候,马新贻背信弃约,反而以行走太平军营之便,做卧底诱剿太平军,终至张汶祥这支军团迅速覆亡。张汶祥认为马新贻背信忘义,便起刺杀马新贻之举。

  这个说法实在是过于怪诞,有着很强的民间传奇色彩,基本不可能被取信,说得有模有样,被编为不少文艺作品,最著名的就是电影《投名状》。

  甚至有人还说这是风流债,案发前,江苏巡抚丁日昌子丁慧衡于秦淮河畔为了争夺妓女,与马新贻幕府之官起冲突,后来马新贻下令逮捕丁慧衡,于是引起丁日昌的报复…

  还有一种说法就值得深思了这种说法是,此案就是湘军系统策划的,灭太平天国后,清廷忌惮湘军权力,打压湘军,故意把两江总督的位置不给曾国藩,甚至有人说曾国藩曾经控制了太平天国遗留的财宝没有上报,而马新贻就是慈禧派去刺探此事的,所以他必须死…

  这个案子的审理过程显然是不正常的,这里面到底有多少疑云,谁也不能确定。

  此案至今仍然是悬案,而且因为此案过于诡异,它也成为晚清四大奇案中至今未破的怪案,不过,事实上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自此后,东南已非清廷中央政府所及,实为湘军系统把持。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