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帝王断独朝纲皇权高于明朝
对清代政治的一点概括性意见
吴钩
抢了朱氏江山的满清开国帝王,却对朱元璋推崇备至——也许独裁者总是心意相通的吧。顺治曾问“汉高祖、文帝、光武及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孰优?”一个叫做陈名夏的降臣回答说“唐太宗似过之。”顺治告诉他“不然,明太祖立法可垂永久,历代之君皆不及也。”(《清史稿•本纪五》)这也就不难理解清要因袭明制了。
清廷对明制又有所改造,在保留内阁的,将大学士品秩提至一品,授予内阁“掌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的名义(《清史稿•职官志》),看起来内阁有点宰相机构的模样了。事实上不是,乾隆就很不高兴臣工将内阁学士称为“相国”,特别澄清道“夫宰相之名,自明洪武时已废而不设,其后置大学士,我朝亦相沿不改。然其职仅票拟承旨,非如古所谓‘秉钧执政’之宰相也。”(《清高宗实录》卷一一二九)清代帝王又先后设立南书房与军机处,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原来属于内阁的权力实际上已转移到军机处。但军机处同样不是宰相机构,而是不配置府衙、也不设正式职官的皇权附庸,清末的御史张瑞荫说得很清楚,“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御史张瑞荫奏军机处关系君权不可裁并折》)。
清代通过对明制的改造,将皇权专制政体推到新的高峰。我们来对比一下
一、明代的皇位继承,需遵循礼法,朱棣夺了他侄儿的皇位,命方孝孺草拟诏书,孝孺拒不草诏,投笔于地,且哭且骂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认为他当皇帝是“朕家事耳”,但这一“家天下”的论调,明儒是不予承认的(《明史•方孝孺传》)。清代的皇帝却发明了“秘密建储制”,实质就是将“国本”当成了皇室的私器,既不受礼法约束,也不容大臣置喙。
二、明代尽管皇权高度集中,毕竟还保留若干具有约束皇权性质的制度,如六科给事中尚有“科参”之权,即皇帝诏书必下六科,给事中如持反对意见,可以驳回;清代虽设给事中,但对朝廷诏旨,已无权封驳。又如,明代尚有“廷推”之制,即中央高官与地方大僚的人选,由廷议会推。部院属官与府县正佐则由吏部择人任命;清代的用人大权,则全归皇帝,已无所谓“廷推”,六部的权力也大不如明代,“名为吏部,但司掣签之事,并无铨衡之权。名为户部,但司出纳之事,并无统计之权。名为礼部,但司典礼之事,并无礼教之权,名为兵部,但司绿营兵籍、武职升转之事,并无统御之权。”[1]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
我们知道,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代,君主如果断独朝纲,将被视为不可接受的反常,但在清代,却是理所的,康熙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蒋良骐、王先谦《康熙朝东华录》卷九一)乾隆也说,“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康熙)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乾隆朝东华录》卷二八)因为看到宋儒程颐有“天下治乱系宰相”之语,乾隆耿耿于怀,特别作了批注“夫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乎?使为人君者,但深居高处,自修其德,惟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己不过问,幸而所用若韩(琦)、范(仲淹),犹不免有上殿之相争;设不幸而所用若王(安石)、吕(惠卿),天下岂有不乱者!此不可也。且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而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清高宗实录》卷一一二九)联系朱元璋对孟子的咬牙切齿、雍正对欧阳修《朋党论》的御笔批判,可以看出,专制君主与儒家理想之间的内在冲突,有如世仇、宿敌。
奇闻趣事
- 慈禧陵墓周围为何会寸草不生 背后原因让人不敢
- 盘点三国六大美女除了大小乔你还知道谁
- 苏轼偏爱的词牌写下的两首词都是经典作
- 书话—浅说书法(一)
- 老爷子看中一处选为墓地道长说后代必有皇帝结
- 司马懿的乌龟哲学是什么意思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装逼事件盘点弗兰克·阿巴内
- 他是古之恶来曹操帐下第一猛将曾以肉身为曹操
- 日军杭州湾登陆 发动湖东会战 切断沪杭铁路 置
- 一万户人家需要将一部分收入交给万户侯 万户侯
- 号称汉朝第一权臣的霍光他为什么不篡位
- 晏几道佳作赏析 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 吴文英的佳作赏析 满江红翠幕深庭
- 古代上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 猪八戒为何能够当上天蓬元帅猪八戒有着什么神
- 关羽非常高傲为什么却不敢小看魏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