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满南京风水多次考虑迁都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大赏功臣,张信亦在封赏之列,被封为隆平侯,食禄一千石,子孙可以世袭隆平伯。
张信在关键时刻的选择,给自己、给后代带来了富贵。这种选择的关键,是张信和他的父母一样,相信“王气在燕”。
明代最早建都应天府,也就是后来的南京。南京,古称金陵。据说战国时代的楚威王认为这里有王气,于是埋金以镇之,“金陵”之名由此而来。金陵的王气,秦始皇也有所察觉。据说,秦始皇东游,就暗含厌压金陵王气的目的,,秦始皇又下令开挖秦淮河,以截断其王气。
到了汉代,金陵改称秣陵,三国时代,又名建业,晋时改为建康。元代时,归属于集庆路。元顺帝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二十四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王,即吴王,立儿子朱标为世子。
文献记载,有一次刘基和朋友们在杭州西湖游玩,突然看到西北方向飘起一团异云,光彩明亮,映照湖水。大家忙着为这片好看的云彩赋诗,刘基却在一旁不停地喝酒,说“此天子气也,应在金陵。十年后有王者起其下,我当辅之。”
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在胡说。但后来刘基果然到了应天府,成为朱元璋的重要谋士。
朱元璋选择应天府,也有一段经历,他曾经在采石遇到一位儒生,名叫陶安,向他请教,陶安就建议朱元璋先取金陵,以图王业。
还有一种说法,朱元璋遇到元朝的一位大臣,大臣建议说“如果你想成就霸道,我奉献一大笔钱财。如果你想成就王道,可以到宣州去找一位异僧,名叫金碧峰,他一定有所传授。”
大臣提到的金碧峰,俗姓石,六岁的时候出家,拜云寂温法师为师,到峨眉山修炼,绝食辟谷。后来金碧峰回到宣州城,给自己搭建了一座草屋,居中静养。
朱元璋到了宣州,在一间草屋里看到一个趺坐的老僧。朱元璋提着长剑走过去,询问僧人的姓名。老僧安然静坐,全不理会。朱元璋大怒,按剑逼视老僧,老僧并不畏惧,反而伸长了脖子凑过来。朱元璋一见,知道眼前的老僧不是寻常之辈,一下子笑起来,说“你可见过杀人不眨眼的将军吗?”
老僧说“你可见过不怕死的和尚吗?”
原来这位老僧就是金碧峰。朱元璋放下姿态,与他攀谈起来。金碧峰说“先生想要成就王道,我有几句话送给先生。”
朱元璋洗耳恭听,金碧峰只说了短短的一句“建康有地可王,此真帝王之居。”
建都应天府之后,朱元璋下令在聚宝门外修造一处寺院,供给金碧峰居住,所以称之为碧峰寺。
不过,朱元璋自己对应天府并不满意,这里最大的问题是位置偏南,作为吴王的王府可以,做为大明王朝的帝都,它距离北部、西北部的边疆太过遥远,“江南形势,终不能控制西北”。所以当国家疆域扩大之后,这里不是都城的最佳选择。
明代就有人认为,金陵这里形势散乱,长江去而不留,不宜做为帝王之都。实际上,在朱元璋的规划当中,应天府并不是都城的惟一选择,他在洪武元年的一份诏书中说,要以金陵、大梁为南京、北京。
这里所说的大梁,就是汴梁。《国初事迹》记载,朱元璋认为,过去以应天府(即金陵)为都城的六朝,国运不昌,历时短暂,他一直便有迁都的意向,只是找不到合适的地点。夺取汴梁之后,朱元璋亲自前去察看形势,得出的结论是汴梁无险可守,属于四面受敌之地。
关于汴梁、洛阳一带是否适合做为都城,历史上说法不一。《北史·齐本纪》载,北魏时期,权臣高欢就曾经建议皇帝迁都到鄴,认为都城洛阳久经丧乱,王气衰尽,周围形势虽然有山河之固,但土地偏狭。高欢如此评价都城洛阳,有他的私心,而且他的大本营在晋阳,考虑一切问题,都从自己的立足点出发。
精彩文章:玛雅预言的世界末日 乾隆的儿子 非洲之星 物种进化
奇闻趣事
- 慈禧陵墓周围为何会寸草不生 背后原因让人不敢
- 盘点三国六大美女除了大小乔你还知道谁
- 苏轼偏爱的词牌写下的两首词都是经典作
- 书话—浅说书法(一)
- 老爷子看中一处选为墓地道长说后代必有皇帝结
- 司马懿的乌龟哲学是什么意思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装逼事件盘点弗兰克·阿巴内
- 他是古之恶来曹操帐下第一猛将曾以肉身为曹操
- 日军杭州湾登陆 发动湖东会战 切断沪杭铁路 置
- 一万户人家需要将一部分收入交给万户侯 万户侯
- 号称汉朝第一权臣的霍光他为什么不篡位
- 晏几道佳作赏析 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 吴文英的佳作赏析 满江红翠幕深庭
- 古代上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 猪八戒为何能够当上天蓬元帅猪八戒有着什么神
- 关羽非常高傲为什么却不敢小看魏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