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迁都北京是因为风水好?(图)
明代两个都城南京和北京的选择,与两个人物关系密切,一个人是金碧峰,另一个名叫李至刚,所以《七修类稿》中说
太祖建都南京,和尚金碧峰启之。成祖迁都北京,尚书李至刚启之。
李志刚,松江华亭人,为人警敏,在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四朝都做过官,官运却是一般,甚至多次获罪,或者戍边,或者下狱,或者贬官,是麻烦不断,颇为坎坷。
明成祖即位之后,起用李志刚为右通政,参预修撰《太祖实录》。修书过程中,李志刚经常与明成祖接触,颇得皇帝的喜欢,任命他为礼部尚书。
这期间,李志刚也有触怒明成祖的时候,有一次李志刚还被夺去官服,只能穿着士民的服装。当时李志刚还在编修实录,每天早晚出入史馆,守门人看他没有穿官服,怀疑他的身份,总要拦住他盘问几句。李志刚颇为尴尬,自己现在不是右通政,只好如此自报家门“修史人李至刚。”
李志刚的南方乡音很重,这句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听上去就是“羞死人李至刚。”馆中的同僚们听到以后,大感欢乐。
在明成祖最信赖李志刚的时候,他第一个公开提议,迁都北平。李志刚的建议自然被明成祖采纳。不过,这究竟是明成祖自己的意思,还是李志刚独立的见解?值得研究。
李志刚这个人颇有才干,人品却是不怎么样。《明史》中也说他“既得上心,务为佞谀”。大概他谄媚的意图表露得太明显,即便在他最得意的时期,他的许多建议都未被明成祖采纳。
所以,迁都的倡议,很难说不是李志刚揣摩到明成祖的心意、主动逢迎的一个实例。明太祖朱元璋对南京不满意,但北平并没有进入他的视野之中。北平成为京师,完全因为朱棣自己。
,一些大臣并不喜欢北京。永乐十九年四月,也就是迁都北京不久,北京皇宫中的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发生火灾,几处大殿被全部焚毁。天降灾厄,明成祖深自反省,诏求直言。大臣萧仪等人于是对迁都提出异议,认为不应该迁都北平。这样的论调让明成祖大怒,说当初迁都之前,自己与大臣们秘密商量了许久,才做出决策,并非轻率之举。
明成祖下令杀死萧仪,又让大臣们跪到午门外去争辩,对迁都的质疑这才慢慢平息。此后,一直到了明英宗正统六年,乾清宫、坤宁宫、奉天殿、华盖殿等宫殿建造完成,北平终于正式成为京师,文武各司不再使用“行在”之名。
一朝都城的选择,历来受到建国者的重视,地理形势之学,最重大的命题也是建国立都,所以明代人章潢的《图书编》中专有一则“论帝都”
夫地理之大,莫先于建都立国,稽之古先哲王,将营都邑,罔不度其可居之地,以审其吉凶。
北平的东、北、西三面近塞。从堪舆的角度看,有形有气慨,雄浑厚重。一句“王气在燕”,尽可以勾勒出北平的磅礴气势。宋代人已经看出这里的好风水,比如朱熹就指出
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前面一条黄河环绕,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
朱熹的视野非常开阔。南宋与大金国是一对死敌,金国海陵王篡位之后,迁都燕京,改名中都。朱熹对敌国都城风水的由衷赞美,显示他纯粹是从风水的角度立论,全无阿谀之意。
明代人自己对北京的风水大加称道,像《广志绎》中如此论述北京的形势
燕地,太行峙西北,大海聚东南,气势大于晋中、晋左、山右。河倚空向实,而燕坐实朝虚,黄花、古北诸关隘,峻险相连,庞厚百里。晋已发唐、虞、夏矣,王家安得不之燕也?……
精彩文章:大脚怪 动物交配 美国黄石公园 灵魂
奇闻趣事
- 慈禧陵墓周围为何会寸草不生 背后原因让人不敢
- 盘点三国六大美女除了大小乔你还知道谁
- 苏轼偏爱的词牌写下的两首词都是经典作
- 书话—浅说书法(一)
- 老爷子看中一处选为墓地道长说后代必有皇帝结
- 司马懿的乌龟哲学是什么意思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装逼事件盘点弗兰克·阿巴内
- 他是古之恶来曹操帐下第一猛将曾以肉身为曹操
- 日军杭州湾登陆 发动湖东会战 切断沪杭铁路 置
- 一万户人家需要将一部分收入交给万户侯 万户侯
- 号称汉朝第一权臣的霍光他为什么不篡位
- 晏几道佳作赏析 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 吴文英的佳作赏析 满江红翠幕深庭
- 古代上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 猪八戒为何能够当上天蓬元帅猪八戒有着什么神
- 关羽非常高傲为什么却不敢小看魏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