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经励精图治的皇帝
1996年岁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北京看话剧《商鞅》。当看到当初励精图治意气风发的改革者商鞅终为顽固派羁绊,车裂而死时,禁不住潸然泪下。事实上,中国历来不仅有象商鞅这样因为励精图治而最终下场不妙的大臣,还有那些也曾励精图治,却在老大帝国铁桶一般的体制压迫下黯然收场甚至不可收场的皇帝。我们不妨来看个究竟。
先看北宋神宗皇帝。1607年,刚刚过了20岁的宋神宗赵顼即位,成为大宋第六代皇帝、从登位那天起,他就显得很是有些忧心忡忡,心力交瘁。原因是大宋这家百年老店此时已经百弊丛生,神宗即位时,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至治平二年(1065年)亏空已达1570多万。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暴动反抗。所以他甫一即位,便有那么多棘手的矛盾等着他去解决,有那么多的迷津等着他去指点,历史过早地甚或可以说是不负责任地把那么多的重担压到了这位年轻的皇帝身上,这使神宗赵顼感到了肩上担负的沉重的责任与压力。应该承认,神宗赵顼便是那种极具忧患意识和政治责任感的极少数人。作为一位继统帝王,按说,在承平年间,只要他乐于守成,安分守己,得过且过,平时只管尽情地去享受人主通常所享有的那些声色娱乐,富贵荣华,他的太平天子一定会当得快快活活,有滋有味。可是,由于性格使然,血管里总是流淌着不安分的血液,不甘平庸的他在嗣位新君后却一心要励精图治,揽辔澄清,变法图强。据《宋史》记载,神宗自幼“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当太子时就喜读《韩非子》,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颇感兴趣;还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非常赞赏。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神宗没有气馁,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表现出“励精图治,将大有为”,“奋然将雪数世之耻”的政治气概。
奇闻趣事
- 慈禧陵墓周围为何会寸草不生 背后原因让人不敢
- 盘点三国六大美女除了大小乔你还知道谁
- 苏轼偏爱的词牌写下的两首词都是经典作
- 书话—浅说书法(一)
- 老爷子看中一处选为墓地道长说后代必有皇帝结
- 司马懿的乌龟哲学是什么意思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装逼事件盘点弗兰克·阿巴内
- 他是古之恶来曹操帐下第一猛将曾以肉身为曹操
- 日军杭州湾登陆 发动湖东会战 切断沪杭铁路 置
- 一万户人家需要将一部分收入交给万户侯 万户侯
- 号称汉朝第一权臣的霍光他为什么不篡位
- 晏几道佳作赏析 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 吴文英的佳作赏析 满江红翠幕深庭
- 古代上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 猪八戒为何能够当上天蓬元帅猪八戒有着什么神
- 关羽非常高傲为什么却不敢小看魏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