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临终预言抗日战争?
为何“海外尘氛犹未熄”?因为李鸿章早就看到那新兴的东邻小国的狼子野心,特告诫国人“莫作等闲看”,必须“强军”。
凡是知道中国近代史的,都熟悉晚清重臣李鸿章(1823至1901)。也许大家不一定清楚的是上世纪末的著名外交家、曾任中国驻美大使的李道豫,正是李鸿章的后代;而1940年代著名作家张爱玲,是李鸿章女儿的孙女儿。
对李鸿章,以前极左时代的教科书及史籍,都称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媚外卖国的典型人物”。理由是清王朝因甲午战争败于日本,他受朝廷指派奉命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等等。但那些严肃的史学大家如梁启超等,对李鸿章的评述一直持公允的态度,是忠于史实。如今史学界主流普遍认为他是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新兴科技倡导者、洋务运动推动者”。
李鸿章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考中进士,时年24岁,一生经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皇朝,这正是清皇朝走向没落的时期。李鸿章放眼世界,联系大清国实际,寻找中外差距经济、科技、军事都落后,国贫兵弱,就要受列强欺凌。为何自鸦片战争以来,每逢外敌入侵应战大清必败?就是由于军事落后兵力弱!李鸿章看到的清帝国兵力现状是八旗子弟兵腐败无能,不堪一击;军事技术与武器装备落后,还留恋大刀长矛;重塞防轻海防;军费开支不足……
李鸿章认为,要强国必先强军,自己在官场地位也须以军事为后盾,因而渐生“强军梦”,并付之行动。中进士后不久他就书生从戎,先投靠湘军首领曾国藩,1853年曾在合肥参与办团练。1861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以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军7000人。次年调赴上海、购置洋枪洋炮扩编部队,成功镇压太平军。1865年全军达六万人,成为清皇朝镇压捻军的主力。淮军名声大振。
奇闻趣事
- 慈禧陵墓周围为何会寸草不生 背后原因让人不敢
- 盘点三国六大美女除了大小乔你还知道谁
- 苏轼偏爱的词牌写下的两首词都是经典作
- 书话—浅说书法(一)
- 老爷子看中一处选为墓地道长说后代必有皇帝结
- 司马懿的乌龟哲学是什么意思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装逼事件盘点弗兰克·阿巴内
- 他是古之恶来曹操帐下第一猛将曾以肉身为曹操
- 日军杭州湾登陆 发动湖东会战 切断沪杭铁路 置
- 一万户人家需要将一部分收入交给万户侯 万户侯
- 号称汉朝第一权臣的霍光他为什么不篡位
- 晏几道佳作赏析 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 吴文英的佳作赏析 满江红翠幕深庭
- 古代上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 猪八戒为何能够当上天蓬元帅猪八戒有着什么神
- 关羽非常高傲为什么却不敢小看魏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