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衰弱,为何白起没有趁机灭了赵国?

恐怖灵异 2025-04-19 06:19www.kangaizheng.com恐怖故事

经过长平之战的激烈交锋,秦国的元气大伤,似乎正是趁热打铁、一举拿下赵国的绝佳时机。骁勇善战的将领白起,对此心怀信心,然而秦昭襄王却拒绝了这一提议。

白起无奈班师回朝,心中的不甘如潮水般翻涌。那么,为何秦昭襄王不选择趁热打铁灭掉赵国呢?这背后的故事与秦国的宰相范雎息息相关。

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已然心力交瘁。他们害怕极了秦国的进攻,损失数十万大军,粮草枯竭,无力防守。在这危难之际,赵国使者找到了范雎,试图通过他劝说秦昭襄王和白起延缓攻赵的节奏。

赵国使者的游说策略直击要害:若白起灭赵,他的功绩将无人能及,范雎作为宰相的地位也会受到挑战。这一理由深深打动了范雎,使他劝说秦昭襄王暂时不攻赵。秦军在外征战多年,士兵疲惫,需休养生息。况且,赵国虽元气大伤,但恢复能力犹存,不宜轻举妄动。秦昭襄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

就这样,白起错过了灭赵的最佳时机。他知道,一旦错过,短时间内再无机会。这便是赵国能在长平之战后苦撑三十多年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白起会认为长平之战后若不及时灭赵,短时间内就无法再次灭赵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他国家不会眼睁睁看着赵国灭亡。秦国若延缓攻赵,将为赵国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去游说其他五国。只要有一到两个国家援助赵国,秦灭赵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

赵国仍有名将坐镇,如李牧和廉颇。尤其是李牧,在北方带领士兵抗击匈奴,其主力军仍完整且骁勇善战。长平之战时,李牧未参与,其军队保持完好状态。

赵国在喘息之机得以发展。长平之战后,男子不断成长,补充兵员。秦国没有直接灭赵,给了赵国恢复的机会。

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秦国再想灭赵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