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奇闻网的小编要带领大家领略一则令人深思的遗言,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声,也是值得我们的话题。
千古一帝秦始皇曾言:“功臣不能全身而退,何颜立于天下!”这16个字背后,蕴含着他对功臣的深厚情感与坚定承诺。一统六国后,秦始皇打破了“飞鸟尽,良弓藏”的传统观念,誓言要厚待有功之臣。事实上,他也确实兑现了这一诺言。
说到秦始皇的功臣,如李信、王贲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李斯因进言献策而荣任秦国丞相,尽管后来因他人的陷害而遭遇不幸,但他的成就无人能及。王翦军功无数,晚年安享富贵,子孙接连封侯,家族兴盛无比。蒙恬则因征战有功,深受秦始皇信任,即便在君主驾崩之后,才被赐死,可谓得到了应有的待遇。
并非所有君主都能像秦始皇一样对待功臣。以朱元璋为例,他虽然体恤百姓,被称为明君,但在诛杀功臣方面却堪称第一。出身农民的朱元璋,对官员有着天然的厌恶感,稍有不满就会施以极刑。许多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虽战功赫赫,却遭到谋反的罪名扣杀,甚至在死后被剥皮示众,牵连出万余人丧命。就连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也没有逃脱被猜忌和追杀的命运。
同样地,汉高祖刘邦在成功夺取江山后,虽然论功行赏,封了8个异姓王,但在他坐稳皇位后,这些昔日的功臣成了他皇位的威胁。刘邦与吕后联手,对这些异姓王展开残酷的追杀,最终导致7个异姓王相继惨死。
纵观古代历史,功高震主往往成为帝王清算功臣的理由,以确保自己的江山稳固。像秦始皇这样大气魄的君主寥寥无几。他的那句“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颜立于天下”,不仅是对功臣的承诺,更是对后世无数君主的警示和鞭策。这句话至今仍然令人深思,提醒我们权力的双刃剑特性以及对待功臣应有的态度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