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揭秘:鬼神只是一种气?
在生与死之间,存在着一条清晰的界限。我们观察到,生命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呼吸。这是人类远祖就能意识到的现象,即使是今天的科学也验证了这一点。当我们捂住一个人的鼻子几分钟,他没有了呼吸,就标志着生命的暂时结束。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重复验证的科学定律。远古的人们并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认知,他们开始追问:呼吸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秘密?为什么呼吸能让我们思考、行动和说话,而失去呼吸则让我们陷入沉寂?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探寻生命的本质。
在宗教人类学的视野下,爱德华·泰勒提出了一个观点:在许多文化传统中,呼吸与生命被视为不可分割的存在。这一现象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而且体现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在中国文化中,“气”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代表着生命力、能量和智慧。想象一下树叶在风中摇曳的样子,就能感受到气的流动和变化。甲骨文中的“气”字描绘的是天地之间的混沌之气,而篆书中的气字则充满了流动感。人们意识到,除了呼吸之外,食物也是获取气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字演化出了新的形态,“米”字偏旁的出现暗示了食物与气的关联。但值得注意的是,窒息几分钟就足以让人丧失生命力,这表明粮食所包含的“生命力”与空气中的“气”相比纯度较低。这就引出了气的纯度与品质的差异问题。就像汽油有不同的标号一样,“气”也有品质的差异。在中国思想传统中,天地是由混沌一团的气演变而来的。天地万物都是由不同品质的气形成的。人之所以能动能思考,是因为我们获得了高品质的“气”。而一些人之所以表现得傻气或气质蠢钝,可能是因为他们获得的气的品质较差。而那些锦衣玉食的人汲取了更多高品质的天地精气,因此生气勃勃;而那些食不果腹的人汲取的天地之气品质较差,往往死气沉沉。有人认为,只要寿命够久,汲取足够的天地灵气,即使是动物和植物也能像人一样说话做事甚至超越人类的能力。《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的石头和狐狸精、蛇精等形象证明了这一点。在道教中,“仙”是修炼到极高境界的人成为的神灵形态被认为是最高境界的理想追求一旦人死亡即面临生命的结束也就是灵魂离开了肉体成为鬼魂或鬼仙然而并非每个人死后都能成为鬼神这还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命运的抉择在生与死之间或许存在着更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寻和理解《左传》记载,郑国贵族伯有遭仇敌杀害,世袭职位与鬼魂祭祀权被剥夺,其鬼魂便附着生者复仇,引发人心惶惶。子产继承其世袭职位后,伯有的鬼魂方才离去。面对询问,子产肯定伯有死后成鬼。他认为,一个人生前享受愈好,死后灵魂愈强。伯有被政敌暗杀,生命力未竭,且其冤屈使怨气聚集成鬼。
“东海闲人”亦提到,人死后并非必有鬼,但特定之人如忠烈、勇力、慈祥、险恶、智慧、修炼及横死之人等,因其强烈情感或怨气而凝为鬼魂。而那些生前情缘未了、心有依恋的如《倩女幽魂》之聂小倩、《牡丹亭》之杜丽娘,死后亦化为鬼。中国各地的城隍神祇,皆是生前造福一方的英雄之鬼魂。
鬼只是天地之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朱熹曾解释,“鬼神只是气”,但此气颇具灵性,具备知觉、情感和行动能力,是人格化的。尽管孔子避免明确回答死后是否有知,但他强调敬鬼神而远之,既重视祭祀,又不将鬼神置于生活重心。
墨子批评儒家一方面承认无鬼,一方面重视祭祀,好像无客设宴、无鱼织网。尽管儒家未明确宣称无鬼,但墨子指责其在这点上模糊不清。朱熹不同意只有特定人死后才能成鬼的观点。他认为万物由天地精气聚集而成,皆可变为鬼神。鬼神只是过渡现象,终将消散为气。远祖的鬼魂虽已消散,但子孙之气与祖先相似,祭祀时若能虔敬,或能召回祖先之魂。
生者与死者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生者呼吸而死者无。这一区别,是历经观察与体验后得出的科学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