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三国志传》。在南朝史学家裴松之所引用的《蜀记》注解中,我们得知了一个故事的结尾:“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家。”虽只有短短十八字,却描绘了一个令人扼腕的传奇故事。
故事始于公元219年,这一年,蜀国大将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创下辉煌战绩。魏将庞德在这场战役中被俘。庞德原是甘肃天水人,曾为马腾征战天下,因功升校尉。后来投靠汉中,成为曹操麾下部将。曹操惜其骁勇,委以重任。然而庞德的堂兄却选择了投降蜀国,这让庞德在曹魏阵营中面临怀疑。他坚称自己对曹魏的忠诚,誓言要亲自对抗关羽:“我身受国恩,义在效死。今年我不杀关羽,他亦必杀我。”
不久,庞德与关羽交战。他射伤关羽,威震三军。关羽军中称他为“白马猛士”,对他颇为忌惮。尽管关羽俘获庞德,却并未因此怀恨。他劝降庞德:“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然而庞德坚决拒绝,对关羽和刘备破口大骂。关羽无奈,只得处死庞德。
庞德有四个儿子,其中庞会勇猛如父,承袭父志,成为曹魏将领。史书载:“会勇烈有父风,官至中尉将军,封列侯。”可见庞会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刚烈。
公元263年,钟会、邓艾领兵伐蜀时,庞会随军出征。蜀国后主投降,但庞会却不忘“杀父之仇”,找到关羽的后人并杀害之。
我们深入分析此事。关羽劝降庞德是公事公办,而庞德的辱骂有失大将风度。关羽处死庞德,符合战争规则。然而庞会在四十四年后仍对此事耿耿于怀,杀害关羽后人实在令人费解。
“杀父之仇”在此并不成立,因为关羽和庞德并无私仇。庞会迁怒于关羽的后人毫无道义可言,他的行为理应受到唾弃。这一段历史故事,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