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对元朝的熟悉之地与欧洲精神的差异,元朝的一些地方仿佛是老友重逢,而欧洲人的则是敢于扬帆向未知海域的商业冒险之旅。欧洲人以小船勇闯万里海域的壮举,相比之下,那些自吹自擂明朝海上力量超越欧洲数百年的言论,实则显得幼稚可笑,如同孩童般的自我欺骗。
谈及工业领域,明朝竟然斥巨资购入海外的红衣大炮和先进枪支,难道明朝的朝廷真的糊涂了吗?在冶金和火炮技术上,就连当时的日本都超越了明朝,更不用说那些冒险于海洋的欧洲人。他们的进步和勇气,在明朝的停滞与自我封闭中显得尤为耀眼。
再谈天文、数学和地理方面,当时欧洲人已经明确地球之圆,运用几何知识制造出了地球仪和精准的航海图。而明朝呢?他们忙于八股文、文化推崇、土地兼并等事务,甚至在发展海禁政策。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得欧洲在科技领域遥遥领先。
徐光启的伟大构想令人钦佩。他从老师和密友那里了解到外部世界后,不仅协同老师翻译了《几何》,还多次向朝廷提出引进欧洲“文艺复兴”或“技术革命”的建议。为了验证欧洲火炮的威力,他亲自从澳门聘请西洋炮手,用西洋火炮实战击败了入侵的清军。尽管他的改革方案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却仍被朝廷一再拒绝。
明朝为何拒绝欧化改革?是经济问题还是权力斗争?看看明朝皇室和官僚家中藏着的巨额财富吧。他们有钱却不投入改革,这与将钱用于办寿宴有何区别?实际上,皇帝和文官们知道欧洲火器的厉害,但他们真正拒绝欧化的原因是害怕权力流失。改革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皇帝和各大贵族、地主都害怕失去现有的权力,因此他们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愿接受欧化改革。这不是历史的误解,而是权力与进步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