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天安门叫做承天门 后来是怎么改为天安门的

考古学 2025-04-03 12:45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天安门:了解其历史变迁与象征意义

你是否了解天安门的前世今生?接下来,随着奇闻网小编一起这座古老城楼的变迁史。

在明代的岁月里,“天安门”并非现今我们所熟知的名字,而是被称为“承天门”,寓意着“承天运、受命于天”,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如同天命所归。

初时的“承天门”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木牌坊,共五座。天顺元年,承天门因雷击起火被烧毁。经过修复和重建,承天门逐渐演变为宽九间、进深五间的宫殿式建筑,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基本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

历史的脚步并未停歇,清顺治八年的重建中,“承天门”被赋予了新的名字——“天安门”,寓意“受命于天,安邦治国”。自此,“天安门”始定名。

在明清时期,天安门不仅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更是国家重大仪式的举办地。这里颁发的诏令被称为“金凤颁诏”。每当国家庆典、新帝即位、皇帝结婚、册立皇后等重大场合,皇帝都会在此举行“颁诏”仪式,向全国颁布命令。

《日下旧闻考》记载,当有重要诏书需要颁布时,朝廷会在天安门大殿前设立宣诏台。诏书经过皇帝御宝盖章后,会被置于云盘内,再抬到天安门城楼。这一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和庄重。

除了重大仪式,天安门在明清时期还用于将领出征时的祭旗、时祭路、秋审,以及金殿传胪等场合。而在每年祭天、祭地、祭五谷时,皇帝会从天安门正门进出,这进一步彰显了其政治地位。除皇帝外,其他人不得从天安门通过。

天安门(承天门)在明清时期是皇帝用来彰显皇权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方。它的每一次变迁,都见证了历史的脚步和时代的变迁。今天,我们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不禁要为古人的智慧和才华而赞叹。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