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并不是发生在赤壁之战?还不是诸葛亮所为?
考古学 2025-03-30 08:43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草船借箭”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一传奇情节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被描绘得尤为生动。当我们细读三国历史,会发现真实的历史与演义中的描述存在诸多差异。
在《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被赋予了诸葛亮超乎常人的智慧和计谋。故事发生在孙权与周瑜结盟后,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智而故意为难他,要求其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淡定自若,仅承诺三天完成,并愿意立下军令状。在浓雾笼罩的江面上,诸葛亮利用曹军的谨慎,巧妙地借得箭矢,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历史真相并非如此。《三国志·吴主传》记载,草船借箭的渊源出处发生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的正月,孙曹在濡须之战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主人公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孙权乘着大船前来观察曹军的部署,不料被曹军射出的箭矢射中了船只,使得船身倾斜即将倾覆。孙权急中生智,命令船只掉头,让另一面也射满箭矢,这才使得船得以平稳返回。
真正的草船借箭是无心插柳之举,孙权的目的并非借箭,他派出的也并非草船。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为了凸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演义中把其他人的事迹也安在了诸葛亮身上,这样的“近妖”表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罗贯中的描绘让草船借箭成为了诸葛亮智计的象征,同时也狠狠地“黑”了周瑜一把。这种差异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真相往往与演义中的故事存在出入。但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故事依然引人入胜,充满了智慧和计谋的较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这种差异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上一篇:冯熙对东吴忠心耿耿,为何最后却客死他乡呢?
下一篇:没有了
考古中国
- 草船借箭并不是发生在赤壁之战?还不是诸葛亮
- 冯熙对东吴忠心耿耿,为何最后却客死他乡呢?
- 关羽为什么一直瞧不起黄忠和马超?
- 唯一一个向大臣行贿的皇帝,行贿的真正原因,竟让
- 胤祹,手握兵权却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一直不卑
- 曹操最想得到的武将是谁?是关羽吗
- 寡妇虢国夫人爬上妹夫龙床 竟是杨玉环替身
- 吴国武将周泰有哪些战功?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如果找到的话 这玉玺价值又是
- 古代皇帝有一种特殊赏赐,得到赏赐的人基本上
- 日本宁愿出重金也要购买马王堆文物,他们到底
- 古代犯罪的妻女必须做的三件事情是什么 三种结
- 他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儿子 却是一个热衷于造
- 古代宦官和太监有什么不同 只要是宦官都是太监
- 古代能够藏刀藏剑 古人为何不能私自藏匿盔甲
- 河桥大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何宇文泰会狼狈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