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末期,清朝的崛起正在蓄势待发。在公元1643年那个风起云涌的八月,盛京的天空被浓厚的阴霾笼罩,因为清国的皇帝驾崩,让整个关外的区域政权陷入一片沉寂。皇太极的离世,让清国的最高权力出现了真空,实力派贵族纷纷崭露头角,争夺大位。
礼亲王、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武英郡王、豫郡王、郡王阿达礼等七位实力派贵族,各怀鬼胎,蠢蠢欲动。其中,代善年事已高,虽掌正红旗,但从无问鼎之心。济尔哈朗虽资历深厚,但血统稍远。而多尔衮则因善于征战、谋略过人,深得皇太极信任,呼声极高。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能征善战,功勋卓越,亦成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当时中属皇帝自将的两黄旗和正蓝旗,以及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和代善的正红旗,支持豪格势力的至少占四旗以上。相比之下,多尔衮及其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所统率的仅有两白旗。在这场激烈的权力争夺中,豪格似乎实力最强。然而局势变幻莫测,礼亲王代善的突然反水使得局势骤然紧张。此时的多尔衮面临一个重大的抉择。他拥有两白旗的支持,但也需要考虑其他派系的态度。代善的反水使得豪格宣布退出竞争。局势一度陷入紧张,两黄旗军官宣布如果不立先帝之子就要造反。为了避免分裂危险,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达成妥协,决定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近五岁的福临为帝。这一决策满足了两黄旗“立先帝之子”的诉求,同时也让多尔衮获得了辅政资格。福临的年幼使得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能够操控朝政,这一脆弱的利益同盟也因此形成。可以说这场权力斗争不仅关乎清国的命运也考验着多尔衮的智慧和谋略这场争斗无疑加剧了清国内的紧张局势但也为福临后来的统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