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奇闻网发布一篇关于权臣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历史上诸如等著名权臣,虽权倾朝野,却未曾敢废除皇帝自立。这背后的原因,早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便有解释。
《资治通鉴》作为被儒家推崇的史书,其影响深远。此书以春秋末期被卿大夫瓜分的历史为开篇,便涉及到篡权的话题。司马光通过此方式,强调“礼法纲常”的重要性。
在书中,司马光明确指出天子的职责在于维护礼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有其位,不可逾越。他痛惜地描述了当年晋国三位大夫如何无视君主,瓜分了晋国。而周天子对此不但不加以怪罪,反而赋予他们爵位,让他们自立为国。这种行为导致礼乐制度的崩溃,令人深感痛惜。
历朝历代的君臣都注重礼法,凡事依礼而行。《资治通鉴》感慨道,如果君臣之礼荡然无存,那么天下将陷入混乱。权臣即便权力滔天,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宁愿扶持一个傀儡皇帝,也不愿自己坐上皇位。因为一旦皇帝被废,便可能引起其他权臣的效仿,天下将无秩序可言。
以三国时期的汉献帝禅让曹丕为例,表面上看似是一种权力的和平过渡,实则背后隐藏着君臣之礼的遵循。汉献帝的禅让是在被逼迫的情况下进行的,因为曹丕并非汉臣,只有他才能接受禅让,这才符合君臣之礼。曹操虽权倾天下,却迟迟不愿称帝,原因就在于他是汉臣。即便人们知道所谓的禅让只是场面话,但至少要名正言顺。
《资治通鉴》通过强调“礼法纲常”,揭示了权臣不敢废除皇帝自立的原因。在历史上,权臣们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着一种秩序和规则,那就是君臣之礼。他们明白,只有维持这种秩序,才能保证天下的太平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