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耗归公中的火耗是什么意思 火耗归公是怎么产生的

考古学 2025-03-29 14:15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对于那些未曾了解“火耗”的读者,接下来,奇闻网小编将为您揭开这一概念的神秘面纱。

所谓的“火耗”,实际上是在地方各州县收取赋税时的一个特殊环节。老百姓上交的碎银子因纯度、质量不一,在熔炼铸成银锭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损耗。地方州县便以此为理由,在收税时额外征收一些赋税,这部分额外的税收就称为“火耗”。

又被称为“耗羡”或“羡余”的“火耗”,是一种没有固定规律的附加税。在清初,官员的俸禄非常低,如张廷玉这样的高官,年俸银仅有180两,禄米也不过180斛。对于州县官员来说,仅凭这些俸禄难以维持生活,因此他们便通过收取“火耗”来补充收入。朝廷对此心知肚明,但也只能默许。

朝廷的这种态度助长了地方州县官员的贪欲。他们以“火耗”为名,行敛财之实。久而久之,老百姓的赋税负担日益加重,腐败蔓延,民不聊生。甚至有了“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感叹。

雍正登基后,决定从整顿“火耗”入手打击贪腐。他率先在山西试点试行,逐步在各省推广并实施,将“火耗”正式纳入的财政收入,这就是所谓的“火耗归公”。

收取的“火耗”银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用于各级官员的养廉支出;二是弥补各级的财政亏空;三是用于支付前两项开支的节余部分,如修城筑堤等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各省间物资运转的费用。

“火耗归公”的好处在于将征收“火耗”银的过程公开化、合法化。这一改革变暗收为明收,变乱收为按规定征收率,从而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也有效地阻止了地方州县官员的贪腐行为。这一举措还树立了中央权威,减弱了地方财政权,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