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丰十一年三月壬辰的那一天,奕訢的奏折中透露出的对兄长的思念引起了咸丰皇帝的注意。奕訢渴望前往热河探望,与兄长握手言谈。咸丰皇帝在回信中却流露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表示自己最近咳嗽不止,咳出的痰中带有血丝。他深感疲惫,需要静养,暂时无法与奕訢见面。令奕訢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秋日里等来的并非兄长的召唤,而是他逝去的噩耗。年仅三十一岁的咸丰皇帝,正当壮年,却突然离世,令人扼腕叹息。
实际上,咸丰皇帝刚到木兰时,已身患肺结核。症状如咳痰、咯血、消瘦、乏力等困扰着他。面对这一棘手情况,即使是御医们也束手无策。咸丰皇帝却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应对方式。他借酒消愁,放纵自己于酒池肉林之中,这无疑让他的肺承受了更大的压力。除此之外,他还沉迷于戏曲、声色犬马之中,夜夜笙歌,荒淫无度。这些行为无疑加剧了他的病情恶化。
终于,在秋七月癸卯的那一天,咸丰皇帝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离开了这个江河日下的大清国,留下了孤儿寡母在灵前哭泣。那么,为何咸丰皇帝会选择这样的道路呢?他本可以安心养病,为自己和家族考虑。他面临的困境和压力实在是让人绝望。身为皇帝,他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是巨大的,或许在他内心深处,已经看不到任何希望。他的选择,或许是一种解脱,一种摆脱困境的方式。
或许可以说,咸丰皇帝是一个悲剧人物。他身患重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他的选择虽然让人无法理解,但也许这是他找到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咸丰皇帝,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个体。他的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