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土断: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增多

考古学 2025-03-19 15:34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土断,是东晋时期一项重要的政策变革。东晋王朝在其疆域内设立了以北方地名命名的侨置郡县,这些郡县主要用以安置来自北方的士族,让他们在异地保留原有的封建特权。这些侨置郡县,没有固定的边界,也不征收租税徭役,使得这些士族能够自由地拓展田园,进行土地兼并。这一做法却导致了朝廷财政收入减少,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为了整顿户籍、增加财政收入,晋成帝在咸康七年(公元341年)下令,要求侨居的王公以下的人士,必须按照土著的方式编入所在郡县的户籍。这一措施的实施,标志着土断政策的开始。

东晋时期的大司马桓温在执政期间,为了进一步整顿户籍,加强中央集权,于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实行更为严厉的土断法,史称“庚戌土断”。这次土断不仅对隐匿户口的贵族地主进行惩处,还使得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随之增长。随着桓温的逝世,这一政策逐渐松弛。

在桓温去世后的几年里,虽然土断政策暂时被搁置,但朝廷依然意识到整顿户籍、遏制土地兼并的重要性。在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朝廷再次实行土断政策,裁并了许多侨置郡县。这一举措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社会秩序,为东晋王朝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土断政策作为东晋王朝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整顿户籍、增加财政收入、遏制土地兼并。虽然过程中历经波折,但东晋朝廷始终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东晋王朝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