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当我们谈及认识历史,许多人会立刻想到史书。的确,史书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许多人了解历史的首选途径。但史书的作者与记载的历史相隔百年,我们不禁要问,史书中的内容究竟从何而来?其可靠性又如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究史书的编写依据究竟从何而来。
在古代,编写史书的人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记录当代史书的作者,他们会把身处的时代每一次重大事件都记录下来。这种方式编写的史书,内容大多是近几十年内发生的事情。另一种则是记录距离自己生活时代非常遥远的历史,这些历史与作者隔着几个朝代,甚至更远。
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不禁好奇,这些史书的依据究竟从何而来呢?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的关键问题。通过对这种史书的认识,我们可以对历史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原始社会时期,没有笔和纸的记录方式,那么历史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呢?答案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像许多老人向后代传授经验一样,年长的人会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将历史传承下来。直到我们的祖先开始使用文字来记录历史为止。历史学家记录的关于那个时期的史料大多来源于此。
学者们也会通过阅读史书来搜集史料。当我国开始有文字记录时,学者们就开始记录他们时代的史实。这种记录的时期跨度相对较短。有的学者为了查阅方便,会将各个国家史官记录的简短历史串联起来,形成时间跨度较大的历史书籍。这也是历史学家搜集史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遇到记载模糊的历史事件时,学者们不会放弃寻找相关资料。他们会深入历史事件发生的地区,询问当地居民是否有相关的传说和故事。如果存在这样的传说和故事,学者们会结合这些传说和自身知识来编写历史书籍的史料。民间传说也是历史学家搜集史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关于编写史书的作者们的立场是否中立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编写历史是一项严肃的工作,编写者的态度必须严谨。因为一时的疏忽可能导致个人或国家被后世唾弃或赞扬。编写史书的作者们必须有自己的立场,不受外界影响。但在历史上,这些作者的立场是否完全中立呢?
自古以来,人们心中一直有正统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读书人对于正统事务的追求达到了新的高度。不符合正统的事件往往会被知识分子忽视或轻视,这可能导致学者在对待历史事件上显示出不平等的态度。例如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对于符合正统的事件往往持褒扬态度。某些历史人物的地位是否被高估或低估也可能因此而产生争议。例如项羽、隋炀帝和商纣王等历史人物在史书中的形象往往有其片面之处。
史书的编写依据来源于多种渠道,包括口口相传、学者阅读史书、民间传说等。而编写者的立场也是影响历史记载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和批判性思维以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