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是怎么撑住南明的?用鲜血与忠诚铸就了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硬骨头
下面由奇闻818小编带大家了解史可法是如何力撑南明王朝的。
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走投无路,自缢而亡,明朝中央政权覆灭。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在农民军攻入北京后,因种种原因选择了与满清合作,引清军入关,攻占了北京。农民军因战略失误,不得不撤离京城,向西退却。随后,满洲人在北京建立政权,定国号为“清”。
在这危亡之际,南京作为明朝的陪都,成为了新的政治中心。南京的一部分明朝官僚,拥立明神宗的孙子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小朝廷,以维持这残破的局面。
南京福王被马士英、阮大铖等奸臣操控,他们推行对清朝投降妥协的政策。而真正忠诚爱国的志士史可法等人,却遭到排挤打击。史可法原本担任兵部职务,但由于马士英、阮大铖的阴谋诡计,被迫离开朝廷,前往扬州前线督师。
史可法离开后,南京小朝廷变得更加腐败。那些民族败类只顾争夺权位,贪赃纳贿,并迫害那些坚持抗清、廉正贤明的官员。昏庸的福王与奸臣们终日沉迷于酒色、享乐、斗蟋蟀、选淑女、建宫殿。为了享乐,他们不惜搜刮民财,把国家大事弃之一旁。南明王朝失去了民心,百姓们把希望寄托在史可法身上。
史可法怀着赤胆忠心,以恢复明朝帝国为己任。他离开朝廷后,始终怀着爱国热忱,多次恳切陈词,要求振作起来,团结一致,坚决抗清。他的忠诚和爱国行动并未得到应有的支持,反而受到排斥。但他并未因此气馁,他明白国家正处在危难之中,应当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史可法抛开个人得失之念,挺身而出,奔赴扬州前线,组织群众,激励战士,全力投入抗清斗争。
1645年初夏,清军席卷淮河流域后,挥军南下,对南京的大门——扬州展开进攻。清军从四面合围,扬州成为一座孤城。清军原以为可以像攻占其他城市一样轻易拿下扬州,但扬州人民在史可法的激励下,奋起抗清,展开了激烈的保卫战。
清军受到有力后,采取了政治攻势,派遣汉奸李遇春带着招降书来到扬州城下劝降史可法。史可法看到李遇春的丑态,愤怒地大骂,并命令射击,吓得李遇春仓皇逃窜。清军诱降不成,便加紧对扬州城的围困。城内存粮日渐减少,史可法激励士兵和百姓忍饥抗战,坚守城池。
正当扬州城的保卫战激烈进行时,城内一些动摇分子纷纷叛变,使扬州形势更加危急。看着这垂危的孤城,史可法决心以死报国。他写下了最后的告别书,并立下遗嘱:“一生报国未酬志,今日将身化杜鹃。”他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清军。清军调集了大量军队对扬州发起总攻击。
在炮火的洗礼下,扬州城的英雄儿女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史可法在西门督战痛歼清军数千人后不幸被俘。在被俘期间他始终威武不屈视死如归最终被清军杀害壮烈牺牲其忠贞报国的精神永载史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英勇奋斗。史可法,这位心怀爱国的勇士,在面对清豫王的劝降时,展现出了坚贞不屈的精神。他铭记南宋抗金英雄文天祥的英勇事迹,并以此为榜样,决意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国家的尊严。当豫王亲自前来审讯,试图以伪善的言辞和汉奸洪承畴的降清经历来动摇他的意志时,史可法以坚定的声音回应,他宁愿死也不屈服。
豫王试图用各种手段来劝降史可法,但这位爱国战士始终坚守自己的立场。他深知自己的身份和责任,作为明朝的大臣,他不能苟且偷生。面对豫王的威胁和诱惑,史可法始终昂首挺立,面不改色。他的坚定和勇敢让豫王最终失去了耐心,恼羞成怒地命令将他斩首。
史可法的牺牲并没有阻止清军的前进。扬州陷落后,清军对勇敢抵抗的扬州人民展开了血腥的屠杀。在短短的十天内,八十万扬州人民被清军残忍杀害,整个城市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曾经的繁荣与富饶,如今只剩下悲痛与绝望。清军血洗扬州后,一路南下,占领了镇江,直指南京。
与此南京的政权高层在清军到达之前已经逃离,但并未逃脱清军的追捕。拼凑起来的南明福王政权仅仅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便在清军铁蹄的践踏下走向覆灭。史可法的英勇事迹和他的牺牲,成为了南明王朝最后的辉煌和悲壮的注脚。
考古中国
- 史可法是怎么撑住南明的?用鲜血与忠诚铸就了
- 苏轼为何会遭到报复?乌台诗案究竟是真的吗?
- 四大以色列古迹,美得撼人心魄
- 班超有哪些经历呢?他为什么要弃笔从戎?
- 香港记忆的何东花园,面临着随时可能被推倒重
- 秦始皇的玉玺在传播中不时地出现和消失
- 秦朝劳动人民为什么要将智慧和结晶留到秦始皇
- 印度人是蒙古人的后代吗-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
- 古代上的河南省出过哪些宰相?他们有哪些事迹
- 秦始皇嬴政陵诡秘机关暗器堪比《鬼吹灯》
- 完美将军赵云为什么会被魏延后来居上?
- 宋朝战争胜率超过七成为什么还被称之为弱宋
- 皇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后为何迫不及待改年
- 官至内阁首辅的马士英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 战国古代上兵圣孙武演阵斩姬输掉了什么?
- 今年将迎124年来最早秋分是如何回事-为何今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