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何会遭到报复?乌台诗案究竟是真的吗?
元丰二年三月,苏东坡结束了徐州的任期,踏上了前往湖州的旅途。他按照惯例上奏了《湖州谢上表》给朝廷,内容多是谦辞,无甚新意。在其中他情不自禁地发了几句牢骚,将自己与“新进”对比,自谦为愚者,不合时宜,感叹自己难以与年轻有为的新进之辈相提并论。他的笔下虽无明确的指责,但“新进”们却因“生事”二字,感受到了强烈的攻击。
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之际,保守派与变法派的斗争如火如荼,“生事”二字几乎成了攻击变法的代名词。御史台里的“新进”们见状大怒,他们不仅决定对苏轼进行报复,更将此事视为打击异己的良机。六月,监察御史里行何大正引用了苏轼的“新进”、“生事”等言论,弹劾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单靠这些言论其实无法彻底扳倒苏轼,但不幸的是,他的新诗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恰在此时问世。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认为机会来了,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潜心研究了这本诗集四个月,从中挑选出几首诗作为证据,进一步对苏轼进行弹劾。
历来文字狱的伎俩无非断章取义、上纲上线。舒亶声称苏轼的诗中“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暗讽青苗钱法;“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讽刺兴修水利;“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讽刺盐禁等等。这些指责纯属无稽之谈。随后,“新进”们纷纷出面,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等人罗列了苏轼的种种罪名,声称他对朝廷无礼,必须处以极刑。神宗皇帝虽然愤怒但也只是下令拘捕苏轼,并未同意在押解进京的途中将他囚禁。
此时好友王诜听闻消息后立刻派人通知苏辙,苏辙又迅速告知苏轼。朝廷派来的使者也同时赶到湖州。当使者抵达时,苏轼由于过于害怕不敢出面迎接。经过一番劝解他才平复情绪穿上官服与使者相见。他恳求道:“臣深知罪孽深重必死无疑但我希望能让我回家与亲人告别。”使者安慰道:“并未有严重至此。”打开公文后看到的内容仅是免去苏轼的太守职位并令他进京而已。
当苏轼回到家后家人哭成一团他反而平静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以安抚家人情绪:宋真宗时期从民间寻访大儒时有人推荐了在世诗人杨朴杨朴不愿为官但在皇帝的再三召唤下不得不赴京拜见皇帝时皇帝问他是否会作诗杨朴回答不会当被问及是否有家人为他作诗送别时他回答只有拙荆作了一首皇帝要求他念出这首诗时杨朴念出了妻子所做的诗:“更休落魄贪酒杯且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然后苏轼对妻子说:“你就不能学杨朴的妻子为我写一首诗吗?”听完这话大家都破涕为笑心情也稍微安定了一些。
苏轼不知道自己将面临怎样的判决同时担心会牵连到许多朋友在途经扬州江面和太湖时他都有了跳水自杀的念头但想到可能会给弟弟带来麻烦他又放弃了这一想法。最终苏轼在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八月十八日进入御史台的监狱八月二十日正式接受审讯。在审讯过程中他被迫承认了一些诗作确实在批评新政。尽管“罪名成立”但这些罪名不足以判他重刑于是御史台的人又开始曲解他的许多诗文如他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诗中的“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被诬告为影射皇上。好在神宗皇帝并不糊涂他说道:“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
苏轼在狱中遭受迫害的日子十分艰难审讯者常常通宵对他辱骂他每日都在生死边缘挣扎。在等待最终判决期间儿子苏迈每天为他送饭由于无法见面父子二人暗中约定: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判死刑则送鱼以示早做准备。某日苏迈出京借钱便托朋友代为送饭却忘了告知这一约定朋友送的饭中恰好有一条熏鱼。苏轼大惊以为凶多吉少极度悲伤之下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诀别诗:《狱中寄子由二首》。诗中写道: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等诗句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无奈和对亲人的眷恋同时也展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深秋的夜里,柏台周围弥漫着一片凄清霜气。风轻轻吹过,琅珰的声音与月光一同在静谧中流淌。梦境在云山中萦绕,心灵如同林间的小鹿,四处奔跑,而魂魄则仿佛飞越汤火之境,生命却脆弱如风中飘零的落叶。额上犹如犀角般坚硬的意志彰显出真君子的风范,然而身后的命运却令人遗憾,连最亲近的老妻都会为自己感到惭愧。百岁之后,灵魂将游向何方?但愿能安葬在浙江桐乡这片土地上,享受永恒的安宁。
考古中国
- 苏轼为何会遭到报复?乌台诗案究竟是真的吗?
- 四大以色列古迹,美得撼人心魄
- 班超有哪些经历呢?他为什么要弃笔从戎?
- 香港记忆的何东花园,面临着随时可能被推倒重
- 秦始皇的玉玺在传播中不时地出现和消失
- 秦朝劳动人民为什么要将智慧和结晶留到秦始皇
- 印度人是蒙古人的后代吗-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
- 古代上的河南省出过哪些宰相?他们有哪些事迹
- 秦始皇嬴政陵诡秘机关暗器堪比《鬼吹灯》
- 完美将军赵云为什么会被魏延后来居上?
- 宋朝战争胜率超过七成为什么还被称之为弱宋
- 皇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后为何迫不及待改年
- 官至内阁首辅的马士英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 战国古代上兵圣孙武演阵斩姬输掉了什么?
- 今年将迎124年来最早秋分是如何回事-为何今年秋
- 中国古时候饮食习惯的改变:猪肉在明朝才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