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是怎么发生的?对晋朝产生了哪些影响?

考古学 2022-06-17 16:15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是发生于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其血腥和残忍程度旷古未闻,严重地动摇西晋王朝的统治基础,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时期。

  是权臣之孙,之子,也是西晋的开国。早在曹魏时期,司家族已经权倾天下,甚至可以一手决定皇帝的立废。司马昭派军消灭蜀国后,被加封为公,地位仅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控了军政大权,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司马昭毫不掩饰自己对皇位的野心,人人都在猜测他何时会取而代之 ,让皇帝禅位,将曹魏江山换成江山。可惜,司马昭时运不济,尚未来得及逼宫,就得了重病一命呜呼。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晋国公的爵位,完成了父亲未竟的野心,逼迫魏元帝禅位给他。

  公元266年2月8日,司马炎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晋,建都洛阳。由此,历入西晋时期,司马炎成为西晋第一位皇帝,史称。作为开国之君,司马炎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锐意革新,一扫曹魏时期的弊政,施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国力、发展生产的政策,比如重新划分土地、制定法律、改革赋税制度、兴修水利等。

  与此,司马炎克勤克俭,积蓄力量,于公元279年兴兵南下,一举灭掉了东吴,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文治武功兼备的晋武帝,原本不失为一代人杰,他一心想开创一个太平时代,但他在关键问题上的几大失误,以及晚年的骄奢淫逸,为国家之乱埋下了祸根。

  在政治制度上,司马炎沿袭了以来的分封制,大封宗室。他意识到,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权臣专政,皇帝势单力薄,宗室衰弱,司马炎篡位的时候,都没有人敢跟自己抗衡。

  所以为了避免重蹈曹魏覆辙,司马炎登基后不久就开始分封宗室,先后在全国建立起二十七个诸侯国。此举原本是为了保障皇权的稳固,一旦皇帝遭遇危难,这些诸侯王就可以带兵前来勤王。

  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不甘心的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成为另一种风险因素。而司马炎在继承人选择问题上的失误,直接催化了诸侯纷争的 风险,酿成了后来的八王之乱。

  司马炎的太子是皇后所生,名为,即后来史上有名的昏君。司马衷从小就十分蠢笨,老师给他讲课,司马衷转眼就忘。但他是皇后嫡子,在当时所有存活下来的皇子中居长,出于立嫡立长的传统,司马衷九岁时被立为太子。

  司马炎曾几度犹豫,担心这个太子难以接替自己的皇位。但皇后杨艳非常有手腕,她进言说司马衷只是年龄太小,还没有开化,等他长大就可以了。

  ,杨艳又说服司马炎给儿子娶了一位精明的太子妃。贾南风是车骑将军的女儿,传言长相又黑又胖,性格凶悍善嫉,但她十分聪明,屡屡帮助丈夫顺利通过司马炎的考察,保住了太子之位。

  ,司马衷虽然蠢笨,但他有一个儿子聪慧过人,很得司马炎喜爱,被认为日后可继承大统。所以,司马炎虽然知道太子可能能力不足,但始终没有改换人选。

  晚年的司马炎,日渐昏聩,追求奢侈享乐,公开买官卖官,宫里宫外上行下效,社会风气糜烂。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逝,享年五十五岁。太子司马衷继位,贾南风成为皇后。

  晋武帝临终前,将杨皇后的叔父杨骏封为太尉,总揽天下兵权,主持国政。外戚一族势力大增,皇帝也要受其掣肘。晋惠帝司马衷是一个没什么政治野心的皇帝,皇后贾南风则不然,她极度渴望攫取权力,把朝政掌握在自己手中。

  于是,贾南风命人去暗中联络晋惠帝的叔父——汝南王,想让他前来洛阳除掉杨骏和杨氏。,胆小的汝南王没有亲自前来,而是把事情告诉了自己的侄子——楚王司马玮。

  司马玮是晋惠帝之弟,年轻气盛,性格狠辣,早就看不惯自己的傻哥哥当皇帝,现在贾南风和杨骏争权夺利,司马玮认为有机可乘,就联合另一诸侯——淮南王一起入朝,打算先消灭杨骏。

  公元291年3月,楚王司马玮率兵进入洛阳,由此,八王之乱拉开了序幕。这场把西晋王朝拖入深渊的动乱共历时16年,从公元291年开始,直到公元306年才完全结束。

  在这16年里,八王之乱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历时3个月,从公元291年3月到6月;第二个阶段则是从公元299年到306年,历时7年。在这两个阶段中间,曾有一段短暂的安宁,但未能长久持续下去。几十个司马氏宗族的兄弟子侄被先后卷入动乱,同室操戈,由于其中主要参与者包括楚王司马玮、汝南王司马亮、赵王、齐王等八个诸侯王,所以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第一个阶段以贾南风为幕后主导,楚王司马玮和汝南王司马亮为主要参与者,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政变攫取权力。公元291年3月,当贾南风听说楚王和淮南王的军队已经进入首都洛阳,立即命人让晋惠帝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命楚王围攻杨骏的府第。

  司马玮火烧杨府,杀死了逃到马厩之中的杨骏。此后,贾南风又令晋惠帝下诏,将太后杨氏贬为庶人,囚禁在洛阳郊外,诛杀杨骏三族。

  但贾南风专权的目的尚未达到。杨骏死后,汝南王司马亮和另一元老大臣卫瓘执掌了朝政,于是,贾南风以晋惠帝名义秘密下诏,命司马玮除掉汝南王和卫瓘。之后,贾南风担心司马玮的势力过度膨胀,威胁到自身地位,又编织罪名,杀掉了楚王司马玮。

  至此,贾南风扫除了各大政敌,晋惠帝对她言听计从,朝政大权被贾南风一手掌控。她开始任用亲信,安插党羽,掌权时间长达八年,直到公元299年,贾南风设计让晋惠帝废除太子,再度引发朝政动荡。八王之乱,并变本加厉地耗尽了西晋王朝的元气。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持续时间较短,3个月就结束了。但第二阶段持续了整整7年,太子司马遹、皇后贾南风都死在这场动乱中,晋惠帝被废又被立,成为诸侯间抢来抢去的棋子。多个诸侯互相厮杀,接连发动政变,导致国力空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北方胡族趁虚而入,促使西晋走向灭亡。

  这一切,始于贾南风为一己之私,唆使晋惠帝废除太子司马遹。司马遹自小聪明伶俐,在晋武帝还在世时就颇受看重,在朝中很有人望。但司马遹不是贾南风亲生的,与贾南风向来不和。贾南风担心年纪渐长的司马遹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决心除掉这位太子。

  公元299年,贾南风命人引诱太子饮酒,让醉酒的司马遹抄写了逼迫晋惠帝退位的书信,以此为罪证,说服晋惠帝废除太子。谁知,废太子一事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对贾南风专政早已不满的宗室诸王趁机兴兵夺权,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又登场,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混战。

  先是赵王司马伦发兵讨伐贾南风,以毒酒赐死贾后,取代晋惠帝登基。然后,对赵王不满的齐王司马冏,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杀死了赵王,重新立晋惠帝为帝,齐王主理朝政。

  这时,对齐王不满的长沙王司马乂与河间王司马颙起兵,杀死了齐王,朝政大权落入长沙王手中。河间王司马颙不甘心,又联合东海王司马越、成都王司马颖讨伐长沙王。长沙王死后,成都王接手朝政,诸侯王的联盟再度分裂,河间王、东海王和成都王之间打来打去。

  公元306年,成都王、河间王战败逃跑,东海王司马越将晋惠帝迎回洛阳,朝政趋于平稳。随后,晋惠帝下令搜捕成都王司马颖,成都王与他的两个儿子在逃亡途中被捕,囚禁一个多月后被杀死。另一位兵败逃亡的诸侯——河间王司马颙也在几个月后被杀,八王之乱落下帷幕,东海王司马越成为的赢家。

  紧接着,晋惠帝在这一年年底暴毙,相传是被司马越毒杀。司马越扶植晋惠帝的弟弟登基,改元永嘉,史称。登基伊始,由于司马越的威胁,晋怀帝不得不任命司马越为太傅,让他辅佐朝政。,司马越没能继续把这位皇帝操纵于股掌间,让司马越没有想到的是,晋怀帝虽然年轻,却很有政治手腕。

  晋怀帝司马炽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小儿子,他一心想学习自己的父亲,每天亲自处理政治事务,召见百官,非常勤勉。司马越手中的权力不断被皇帝压缩,再加上他在朝中飞扬跋扈,诛杀忠臣,引起了官员们的不满。于是,司马越主动提出,要出镇河南,率兵镇压那里的胡人叛军。

  公元311年,羽翼渐丰的晋怀帝决定除掉司马越。于是,他发布诏书,历数司马越的罪状,要求诸侯们进行讨伐。司马越听说之后,内心非常恐惧,急血攻心,最终病死于河南项城。随着司马越的去世,“八王之乱”中一位叛乱的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蔡东藩在《两晋通俗演义》说,这些藩王好的少,坏的多。“八王之乱”中,司马家族互相残杀,不知道忠孝为何事,追根溯源,完全是因为他们的祖宗争权夺利给他们树立了坏的榜样,子孙相沿成习。最终给五胡入侵中原,带来了机会。后来者,难道不应该铭记这惨痛的教训么?

  天下初定的西晋王朝,为什么会爆发出如此尖锐,不可调和的内部危机?

  一、权力平衡被打破

  八王之乱的爆发,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皇权被野心家随意地操控,给了司马诸王觊觎中央权力的绝好机会。起初,作为国戚,深受司马炎的赏识和重用。,朝廷中的豪门士族势力对此极为不满,但司马炎还是设法保住了杨骏的权臣地位,并让他成为托孤重臣。

  可让司马炎的是,已经位极人臣的杨骏,对权力极其痴迷。当司马炎弥留之际,杨骏篡改了他的遗诏,只因杨骏不能容忍另一个托孤重臣—汝南王司马亮的存在。在杨骏看来,一山断然难容二虎,他便把司马亮的名字从遗诏中去掉,然后将他赶出京城。

  杨骏达到了他的目的,得以,在朝中大肆安插亲信,打击疏远藩王。但他没有意识到是,自他篡改遗诏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将自己置身于烈焰之中。原本司马亮在诸王中有着较强的威望,杨骏赶走了司马亮从而独断乾坤,势必会触犯到藩王们的利益。

  那些藩王自然将杨骏视为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他们很快开始组织力量反对杨骏。俗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个女人抓住了这个机会,把帝国推入了万丈深渊,她是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

  晋武帝之后,晋惠帝司马衷继位。而惠帝却是个傻子,基本是被杨骏的女儿—杨太后所控制。武帝去世后,杨家独揽了大权,惠帝被“架空”。不过,皇后贾南风生性狡猾残忍,无时无刻都在想着要夺回对惠帝的控制权。

  不服杨骏的诸藩王们成为了贾后扳倒杨家最得力的棋子,最终,她联合楚王司马玮诛杀了杨骏,废掉杨太后,杨家数千人皆受屠戮。不过杨家的覆灭没有让贾后如愿以偿,司马亮原本就有较高威望,朝政反倒是落到了司马亮等人的手中。为了夺取政权,贾后又与司马玮合谋,二人假借晋惠帝的名义杀死司马亮。

  楚王司马玮在贾后的两次政变中充当着的角色,原本他是想在政变中分得一杯羹,没想到,在杀掉司马亮后,他被贾后以矫诏的罪名处决。权力使所有人丧失了理智,晋武帝所期望的外戚勋贵和藩王势力相平衡的局面,到了晋惠帝时期被彻底打破。

  直到公元300年,贾后被赵王司马伦所杀,晋惠帝失去了他所有法理上的监护人,导致中枢权力中心产生了真空地带,地方诸王终于可以毫无顾虑地控制皇帝争夺中央权力。

  二、大封藩王酿恶果

  晋朝的开国皇帝后吸取曹魏的教训,认为曹魏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王室力量过于衰弱所致。所以,司马炎将自己的亲族分封到全国各个重镇,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尤其是三国结束不久,像吴蜀地方士族豪强依然势力强大,西晋急需建立对这些国土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相比较那些对皇权阳奉阴违的世家大族,毫无疑问,司马炎自己的宗室亲族是最值得他信任的。自此,藩王几乎获得了地方上所有军政大权,诸王在起初对于王朝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央朝廷的运转也总体通畅,藩王们的势力在中央政权可控范围内,很快便对地方形成有效的管辖。

  如果单从这点来看司马炎的政策是成功的,其实不然。藩王势力日益壮大或多或少的对中央权力形成挑战,如果君主是像司马炎一样有一定的政治能力,藩王并不能对国家造成很严重的威胁。

  可司马炎却因自己的私利,给帝国留下了一位近乎白痴的继承人,惠帝不但根本无法驾驭诸王,相反很容易为藩王打着“辅政”的旗号染指中央权力埋下巨大隐患。

  三、失地流民引动乱

  末年,军阀混战百姓,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自耕农为了躲避战乱和苛捐杂税,纷纷将自己的土地寄存在地方豪强世族门下,有的甚至抛弃土地沦为佃户或者是奴隶。,封建国家的经济支柱—小农生产业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到了魏晋年间,土地兼并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士家豪族的兼并已经成为了事实,西晋统治者不得不对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便推出了占田制,既承认了世家大族已经兼并的土地。又鼓励农民对荒地的开垦。但占田制因为触碰到豪族世家的利益,在地方上并没很好的实行下去,相反危机不断积累无限接近爆发。

  地主对佃农的盘剥过重导致了生产人口的大量逃亡,丧失了土地的佃农没有其他的出路。为了生存下来,流民只得大规模的集中在一起,这成为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形成大规模的袭击官府。如规模较大的、流民起义,都对西晋王朝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流民的规模化给叛乱者提供了大量可用军力和民力,那些流民为了不饿死,不得不提起刀刃去替野心家们大肆杀戮,如蝼蚁般惨死在的战场上。

  四、藩王军事权力膨胀

  曹魏时期,因战事频繁便在地方上设立了持节都督或者刺史等职,拥有战时的生杀大权。此时,持节都督大都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军事长官,在名义上是在代替皇帝行使军事权力。而到了西晋,司马氏得国不正,害怕有人效仿去窃夺他们子孙们的江山,于是不仅将宗亲们个个封王赐爵,位居显要,更是要将军事权力抓在自己亲族手中。

  之前的持节都督被细分为“假节”、“持节”、“使持节”、“假节钺”,其中“假节钺”拥有最高的权力,可以处置其他的节将。,西晋很多藩得了持节都督的称号,还有其他诸王皆被委以重任,或多或少拥有着自己的武装力量。

  司马诸王作为宗亲镇守地方本来就有着显赫的地位,但司马炎却给了诸王节制军事的权力且不加以制衡,自然导致诸王势力的疯狂增长。中央权力不稳之时,他们自认为拥有足够的实力,进可掌控朝廷退则足以自保,便挑起了一次次军事政变和血腥内战。

  贪心不足蛇吞象,从楚王司马玮开始,到东海王司马越死亡结束,凡是参与八王之乱的诸王皆身首异处。战乱后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创伤却是不可修复的,北方趁着中原的空虚得以迅速南下,建立割据政权入驻中原。晋王朝只剩下,空留下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悲慨。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