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 &《这!就是街舞3》, “王炸”组合!

热点新闻 2021-08-23 10:24www.kangaizheng.com奇闻异事
  本文转自广告门

  当王嘉尔、王一博、钟汉良、张艺兴分别站在各自的战车上缓缓驶入观众的视野中,他们作为优酷《这!就是街舞3》队长的开场大秀也正式开始。

  作为今夏最令人期待的综艺,优酷《这!就是街舞3》这个酷炫的开场,注定了这一季的“街舞3”会燃爆这个夏天。目前,随着节目的播出过半,优酷《这!就是街舞3》的豆瓣评分已高达9.0,高于“街舞”第一季8.7和第二季8.8的评分。我们在豆瓣上翻看其他各大综艺时发现,能达到平均8.5+分的综艺并不算多,且能一季比一季口碑高几乎是很少的。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优酷《这!就是街舞3》在上线不到10天的时间,就已登顶灯塔综艺热度排名里的TOP1,与TOP2拉开了两倍多的差距。,《这!就是街舞3》在猫眼的全网热度榜也一直居高不下。

  除了高口碑和好的数据之外,《这!就是街舞3》的商业表现也一直备受关注。追过《这!就是街舞3》节目的网友应该都有在节目中注意到一个特别的品类——时尚美妆品牌M·A·C。街舞是一个很酷炫的年轻潮流文化,它的内容以及battle等形式的表现相对也会更“刚”一些,而M·A·C作为一个时尚美妆品牌,为什么会选择跟“街舞3”进行合作,双方合作的背后又有哪些契机,以及美妆品牌在选择内容IP时主要会考虑哪些因素,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此次特别采访了M·A·C魅可中国区品牌总经理Sandra Weng。

  M·A·C跟《街舞3》会是一个“王炸”组合吗?

  “选择跟‘街舞3’合作,更多的是基于M·A·C专业先锋的品牌调性,以及双方年轻潮流受众的高度吻合”,Sandra如是说。

M·A·C魅可中国区品牌总经理Sandra Weng

  看过节目的网友应该都知道,燃、炸以及专业性是《这!就是街舞3》区别于其他内容IP的特定标签,但随着头部内容IP的丰富和多样化,对品牌而言,如何更好的选择内容IP实现品牌增长,以及如何更好的避免“节目很火,品牌没火”着实重要。Sandra也结合M·A·C此次跟优酷《这!就是街舞3》的合作,跟我们分享了美妆品牌在选择内容IP时要考虑的几大因素

  “,品牌跟内容IP合作一定要‘灵魂’契合,目标人群也要高度契合。,要巧用代言人策略,发挥代言人的最大化价值。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在合作形式上一定不要“复制”,要有突破。”

  正如Sandra 提到的这几点,此次M·A·C和“街舞3”的合作中还有一个最天然优势,M·A·C品牌全球代言人张艺兴在“街舞3”中的队长身份,这让双方有了更天然的合作契机。如何更好且最大化发挥张艺兴代言人的效应也是M·A·C在这次合作最需要考虑和突破的部分。

  “挖掘艺人自身的品质和品牌产品之间的契合度,这是M·A·C和张艺兴一直以来合作的基础,也是需要我们共同要去突破和实现的”。

  在“街舞3”上线当天,节目宣布张艺兴导师的身份, M·A·C也同步官宣了张艺兴成为M·A·C全球品牌代言人,更好地将节目的热度与品牌的热度结合。,围绕着张艺兴在节目中的导师身份,不仅定制了街舞首支导师出演的创意中插,还打造了不同的相关营销内容,有效将街舞节目粉丝转化为品牌粉丝。

  M·A·C此次和“街舞3”在以往常规的合作基础上,也做了很多不同的突破性尝试。

  围绕“街舞3”内容的风格和调性,M·A·C主推柔雾唇釉和定制无瑕粉底液产品。通过话题式营销,品牌以节目植入+种草的方式扩大声量,将产品的功能性进行深度渗透,并结合节目热度与品牌热度,将街舞粉丝转化为品牌粉丝,实现品牌破圈。

  节目之外,M·A·C也针对“街舞3”的节目内容在成都万象城打造了快闪体验店,深度还原了节目录制场景,不仅让消费者体验M·A·C的产品,还针对节目中特定的导师或选手的同款妆容进行现场打造,有效激发粉丝参与热情。

  随着节目热度的持续提升,M·A·C的品牌声量和产品销量也实现快速增幅,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M·A·C产品的搜索量也有显著增长。

  优质内容IP持续助力品牌破圈

  一直以来,M·A·C在内容IP的选择上都有着清晰的品牌战略布局。早在2019年,M·A·C先后与《王者荣耀》和故宫宫廷文化进行跨界合作,以大胆创新的色彩与突破传统的态度和产品,赋予和强化M·A·C品牌在受众心中的印象和标签。

  此次和“街舞3” IP合作上,通过产品、营销、代言人策略等极为深度的内容捆绑,M·A·C再度掀起了关注热潮。

  M·A·C一直在不断地创新、探索和突破,而我们相信,未来的M·A·C也会像此次与“街舞3”的合作一样,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文章来源广告门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