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曲线救国你可以理解吗?

未解之谜 2017-04-19 11:13www.kangaizheng.com世界未解之谜

汪精卫曲线救国你可以理解吗?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被逮口占 》
“良友渐随千劫尽,神州重见百年沉。凄然不作零丁叹,检点生平未尽心。” 《北宫丸上作》
“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自嘲 》
最近看到汪精卫的几首诗,其意境与格调隽永雅致,雄浑大气,都说文见其人,言见其志,而具有如此胸怀与气度的人竟然与民族之败类、国之大汉奸联系在一起,死后还被炸坟劈棺、锉骨扬灰,让人感到十分的意外和惊讶。对于上个世纪的历史事件,很多人可能并不关心与在意,或者少有盘根问底的执著和严谨,我以为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和态度,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我们的思维判断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如何做到明理与醒悟,又怎样去进步和发展。

政治从来就是肮脏的代名词,成者王候败者寇,而替罪羊和牺牲品一直就是历朝历代胜利者粉饰黑暗、装点伪善的鬼把戏。汪精卫在国难当头、生灵涂炭之时,其曲线救国的信念难道就没有一丁点可取之处?如果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追随者在其活着的时候不曾众判亲离,死后也没有树倒猴狲散,是否从侧面可以证明其人格的坦荡磊落。所谓物极必反,如果做错事做得如此坚决,只能说明另有所衷。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做出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蠢事,“利诱、胁迫、威逼和泄愤”?熟知历史的人可能会将其归咎于与蒋介石私人恩怨,这显然有失偏颇与公正,如果汪精卫是这样的人,他就不会做出激流勇退的选择,更不会做出以身绚国的壮举。在此,我们可以从一些史料中了解与分析汪精卫倒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汪精卫在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否定的人物,甚至被认为是中国人的耻辱。现在历史的教科书中,把汪精卫从辛亥革命和国民党的历史中完全抹杀,只是抗日战争的这段实在无法抹杀汪精卫的存在,才简单地提到了汪精卫和他的维新政府。“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时便身死,千古忠佞有谁知。”

所谓的盖棺定论,就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是非功过做出正确的评价与结论,但历史往往与我们认知与判断隔着十万八千里。什么是真相,历史的真相就是没有真相,什么是事实,历史的事实总能出人意料,比如说汪精卫其人其事。------深受儒家影响的中国人对于卖国投降的行径向来是深恶痛绝的,这是传统思维所不能接受的,也是政治理念所不愿意赞赏的。无论是秦桧还是贾似道,或者是吴三桂和洪承畴,再加上疑似于卖国的袁崇焕、李鸿章与袁世凯,无不受到无情的谴责与指谪,唾骂及肉啖。由此可见,卖国求荣、屈膝投降的下场与命运是可耻而悲惨的,汪精卫孰能不知。奇怪的是,在当时的时局下,没有人逼他这样做,他为何还要冒天下之大不讳自甘堕落投敌卖国、背负千古骂名。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人的变化总是有限度和轨迹的,如此冰火两重天的落差,实在让人难圆其说,而合理的解释只有一种,汪精卫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行使着自己的人格与情志,“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汪先生才是一个真正怜悯天下苍生的崇高者,一个心怀民族大义的爱国者。虽然已无法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但历史必竟是历史,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线索与痕迹走近那段历史,用我们的心眼而不是带着世俗的偏见看世界。

辛亥革命成功后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命了蔡元培、宋教仁等多位南方政府人员组成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曾邀请汪精卫这位全国著名的反清英雄出任广东省都督,这对于一个还不到30岁的青年来说,是极有诱惑力的官职,但汪精卫却婉言谢绝,实践了他革命成功后“不作官,不作议员”的承诺,于1912年9月携陈璧君一齐前往法国留学。“二次革命”失败后,汪精卫的人生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前汪精卫以为中国的一切罪恶之源就是满清政府,只要打倒了满清政府,中国就一下会变成一个民主强盛的国家。汪精卫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曾经为之献身的革命事业,竟然得到这样一个结局,革命不但没有使中国民主强盛起来,反而比以前清王朝的时代还要糟糕。一个人对一个事业投入的越多,对事业失败的悲痛和挫折感就越大。汪精卫曾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都交给了革命,却换来了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使汪精卫的革命理想消失得无影无踪。汪精卫一下从一个狂热的革命青年,变成一个踌躇多疑的政治家。

汪精卫为人诚实、不贪钱财、特别是在个人生活方面,汪精卫不抽烟、不酗酒、不赌博、不近女色,这在当时腐败的中国政界,是一种非常清高的存在,和他周围的污浊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中国有句格言说“水至清则无鱼”,汪精卫品格过于清廉,所以愿意跟随他的人就很少。在中国善于玩弄权术的人总是以“封官许愿”等物质刺激的方法,来召集网罗自己的跟随者。汪精卫不但不搞“封官许愿”,还对自己的部下要求很严,由于在汪精卫身上捞不到什么好处,所以愿意跟随汪精卫的人就很少。汪精卫也不会用“结拜兄弟”等方法来拉拢有权势的人,蒋介石曾两次给汪精卫送去兰谱,希望和汪精卫结为“拜把兄弟”,但都被汪精卫婉言谢绝。按照西方的标准,汪精卫这样有出色口才笔才,又有充分政治责任感和生活清廉的人,是非常理想的政治家。可是汪精卫这样西方型的政治家,却不适合于中国污浊的政治土壤,这也是汪精卫一生的悲剧所在。

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的抗战只剩下“焦土战”这条严酷的道路。由于日本是一个资源贫瘠的岛国,非常不利于打持久战,所以蒋介石就把希望寄托于用持久战来拖垮日军。日本也明白本国资源有限的弱点,提出了“以战养战”,用中国的资源打中国人的设想。蒋介石为了不让敌人利用中国的资源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在中国各战场大搞烧光毁光的焦土战术。但焦土战的最大受害者并不是日军,而是中国的平民百姓,国民党内部对这种残酷的焦土战术也有不少反对之声。1938年6月9日,国民党军在没有预告的情况下,突然炸开黄河大堤,泛滥的黄河水并没有淹死一个日军,却淹死十多万中国老百姓,上百万人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民。不久,国民党军又在预定撤退的长沙误放火,烧死平民数万。长沙大火后,汪精卫批评蒋介石说“我们烧东西也许是怕自然物资变成‘自然汉奸’被敌人利用,但如果没有人出来做汉奸的话,国土又怎么会变成汉奸的呢?如果象长沙一样把每处每地都焦土化的话,我方抗战所需的物质又从何而来?如果把沦陷区内的物质全烧光,剩下的只有一大群无食无住的饥民,这些人怎么处理?带他们一起跑吧,他们又跑不动;将他们杀了吧,又于心不忍。如果把他们扔给敌人,他们必然要被敌人所用,必然要当汉奸。”

继《上海停战协定》之后又签订卖国之《塘沽协定》,面对全国一片讨骂汪精卫的气氛,陈公博有一次找汪精卫说“签了这个协定,先生遭到各界纷纷批评,我真不知道汪先生为什么要背这个黑锅?”汪精卫说“我们要复兴中国起码要三十年,不止我这年纪看不见,恐怕连你也看不见。我已年过半百,无其他报国之道,只要中国不再损失主权与领土,就可告慰平生了。”陈公博听后感动地说“历代王朝危急之秋总有人站出来背黑锅的。其实南宋秦桧也是一个大好人,他看南宋已无力与金抗战,就挺身而出与金讲和。我想秦桧是一名状元出身的有学问的宰相,决不是傻爪。他当初何尝没有想过以后要被世人唾骂?但他还是以牺牲自己来换取南宋日后的中兴。李鸿章、袁世凯也都想复兴国家,都不想卖国。可是李鸿章死了,袁世凯也死了,中国还是不振,到今日国难愈加沉重。”陈公博继续说“现在有人说《上海停战协定》、《塘沽协定》是卖国,我看与其说是卖国,还不如说是送国。卖国的人还有代价可得,送国却是没有代价的。今日要送国的人大有人在,又何必要汪先生去送呢?”汪精卫听后说“别人去送国还不如我汪某去送。别人送国是没有限度的,而我送国则有限度,不能让他们把国都送完。”陈公博又说“不过我对于先生这种无代价的牺牲总觉得不值得。”汪精卫则说“说到牺牲,都是无代价的,有代价便不算牺牲,我已五十出头了,我决意当牺牲品。”

“对于中国人来说,抗日论也好,和平论也好,都是爱国心的表现,都是以不同的形式热爱国家。从另一方面来说,抗战论总容易让一般的中国人接受。与之相比,和平论几乎就等于卖国论,是很难让人接受的。从现在中国国民的心情来讲,哪怕是内地的一、两个省份因抗战而生存下来,人们也会确信,它将来必定成为国家振兴的根据地。这种主张最容易使血气方刚的中国青年热血沸腾。倘若青年们没有这样旺盛的精神,中国的将来和亚洲的将来也就令人担心了。由于这些缘故,在我们和平运动的征途上会遭受到相当的责难,要经常不断地被骂为卖国贼、汉奸,但我已做好挨骂的思想准备。我所盼望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日本的政策能按照与我们约定的那样在中国广泛宣传,到那时我们所经历的苦难,才会放射出异彩。我们在那个时候才能与抗日的青年们见面,互相笑著说明以前各自所走的不同的道路。”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宋庆龄与何香凝找到毛泽东、周恩来为陈璧君说情。毛泽东应允只要陈璧君写个认罪声明,人民政府就下个特赦令,将她释放。但陈璧君经过慎重的思考,表示了拒绝,她在给宋庆龄、何香凝回信中说“共党要我悔过,无非还是持蒋政权的老观点,认为我是汉奸。汪先生和我都没有卖国,真正的卖国贼是蒋介石。这不用我历数事实,二位先生心中有数,共党心中有数。正由于二位知道我的性格,我愿意在监狱里送走我的岁月。衷心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自由是如此可贵,而陈璧君却放弃了,是什么力量与信念使其有这样的诀择,我们应该可以做出判断!相对于“不是对不起啊,你们有功啊,要不是你们发动侵华战争的话,我们党怎么能够强大?我们怎么能够夺权?怎么能够把蒋介石打败呀?我们怎能不感谢你们?我们不要你们战争赔偿!”的言行,我个人以为汪精卫也需要尊重,虽然其所作所为尚有诸多商榷之处。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