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少将抗疫事迹入鄂战疫先锋,女战士的勇敢与担当
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名为陈薇,一位在病毒领域摸爬滚打了近三十年的杰出科学家。她被誉为“埃博拉的终结者”,在抗击非典疫情中也有着卓越贡献。近日,她又因在武汉的新冠疫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备受瞩目。
农历大年初二,陈薇带领专家组进驻武汉,短短两天后,她与团队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应急审批。四天后,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大大提高了核酸检测效率。
快是她的标签。走路快、说话语速快、工作节奏快,这是她在科研生涯中养成的习惯。她总感觉自己时间不够用,这种快节奏甚至让周围的许多男性同事都跟不上她的步伐。
陈薇出生于浙江省兰溪市的一个家庭,自小就是众人眼中的优秀孩子。她不仅容貌秀丽,还是一名成绩优异且稳定的“学霸”。在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她获得了保送清华大学的资格,并在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但当时的她并没有选择成为科学家的想法。她热爱文学和舞蹈,喜欢参加周末的舞会,甚至在大学咖啡厅工作过。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对军事医学科学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被这里的尖端课题和科研设备所吸引,产生了投身其中的强烈愿望。1991年,硕士毕业的陈薇选择了参军,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做科研。很多人不理解她的选择,但她坚持了自己的决定。
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陈薇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她领衔重大科研任务并崭露头角,成为了抗击非典和埃博拉病毒的重要人物。在非典疫情中,她受命研制预防非典病毒的疫苗,日夜泡在实验室里。她的丈夫承担了照顾孩子的重任,为她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负压实验室里,常规的工作时间是五小时。为了与疫情赛跑,陈薇和她的团队不畏头痛难耐的缺氧环境,经常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她们在进实验室前刻意控制饮食,使用成人尿不湿,尽量减少出实验室的次数。
在关键的实验阶段,陈薇和组员们在实验室坚守了整整48小时,终于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果:细胞在“非典”病毒的侵袭下,因干扰素的保护而安然无恙。随后的动物和临床试验中,陈薇团队因零距离接触高浓度病毒而被单独隔离。长达百余天的时间里,她无法与儿子相见。有一天,电视上的陈薇身影让她的儿子激动不已,主动亲吻电视屏幕。
陈薇跑遍了全国83个“非典”定点医院,在高危人群中指导用药、收集数据。她在最短的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为了满足急需,她组织全室人员加班生产,使干扰素喷雾剂的日产量迅速提升。她将亲自送来的两千多支喷鼻剂及时送到小汤山医院。全国共有万余名医护人员使用了这款喷雾剂,并采取了其他防护措施,实现了零感染。当被问及是否害怕面对“非典”病毒时,她坚定地说:“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我该做的。”这一年,她荣获了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和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
在汶川地震中,陈薇担任国家地震专家委员会灾害评估组副组长,奔赴一线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她还编写了多项指南手册,为灾区民众提供防疫知识。从灾区回来后,她又迅速投入到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的工作中,成功处置多起生物疑似事件。她的身影始终与国家的重大事件紧密相连。
此后,陈薇的目光转向了致死率最高的病毒——“埃博拉”。她带领团队获得了国家“863计划”的支持,开始了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的研究。在西非大规模爆发的埃博拉疫情中,陈薇不顾艰险赴非洲展开抗疫工作。她和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个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并在境外完成了临床试验的突破。她的团队还进行了二期临床试验,为疫区人民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有人质疑她为何研究埃博拉疫苗,她未予回应。在她看来,即使没有疫情的发生,研究也是值得的,因为一旦需要,军队的力量总是在前线。
近三十年的军旅生涯中,陈薇始终秉持着科研工作者和军人的担当精神。在生物安全防控的战场上,她和同事们是冲锋在前的一线战士。她总想着铸造“生物盾牌”,对抗那些可能用于战争和恐怖袭击的烈性微生物。她的使命感与紧迫感始终如一,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福祉而努力。
2015年7月,陈薇在晋升少将军衔仪式上成为唯一一位晋升的女军官。这一荣誉见证了她的付出与努力,也昭示着她将继续为国家的生物安全防控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陈薇的名字在近年来熠熠生辉。早在2016年,她就因其对抗埃博拉的杰出贡献荣获CCTV-10颁发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称号,与同样因发现青蒿素而享誉世界的屠呦呦教授一同入选。
仅仅三年后,陈薇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再次得到肯定,她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年仅53岁。她的才华和勤奋,无疑是她走向科研高峰的坚实阶梯。
陈薇医生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勇于担当的战士。在抗击非典、埃博拉病毒等多次重大疫情中,她都表现出惊人的勇气和卓越的贡献,也因此被视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竞赛中的“种子选手”。
在武汉的日子里,陈薇遇到了身患渐冻症仍坚守一线的张定宇院长,她在金银潭医院对他说:“你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张院长则谦逊地回应:“彼此彼此。”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康复患者的血浆成为了临床特异性治疗的重要资源。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康复者最初并不愿意捐献自己的血浆。陈薇医生深深理解他们的顾虑,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说服他们。1月31日,当她拿着国家科技部颁发的文件,号召大家捐献血浆时,有22名康复患者积极响应,尽管其中一些人身体状况不佳,采血过程十分困难。陈薇医生深受感动。
陈薇不仅是一位无私奉献的医生,也是一位充满情感的普通人。她说:“我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样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她的这份深情和执着,让人深感敬佩。
对于陈薇来说,作为军人,只有两种状态:打仗和准备打仗。而目前,她和她的团队正在疫情的前线,进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过去在科研领域的积累和技术的储备,都是为了这一刻能够迅速动员、快速应对。她要号召所有的力量,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这场战争中。这就是陈薇的态度,一个无畏挑战、永不止步的战士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