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远谋制作刘林林(前言)
陈远谋前辈是铁道兵事迹的传播者,身为铁道兵五师的优秀成员,我对他深感亲切。当我偶然在网上发现他曾出版一本书名为“昨日铁道兵”时,我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这本书。虽然书的印刷略显粗糙,但文字清晰可读,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在当今网络时代,书籍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因此我决定借助网络平台传播更多关于铁道兵事迹的文章。我将文章拍成照片,通过微信分享给广大读者。虽然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时间,但如果能让更多人了解铁道兵的事迹和消息,那么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
现在我们要讲述的,是举世闻名的成昆铁路。这条铁路穿越了被称为“地质博物馆”的区域,被外国专家视为修建铁路的“禁区”。它的建造难度远超普通铁路,达到了惊人的四倍以上。在这里,30多万建设者在崇山峻岭、危岩峭壁、湍急江河间奋斗,他们头顶青天一线,脚临万丈深渊,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用“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他们开创了18项中国铁路之最,13项世界铁路之最,这一伟大的工程被联合国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有一座珍贵的牙雕——成昆铁路牙雕。这座牙雕以中国的长征铁索桥为背景,展现了成昆铁路具有代表性的桥梁建筑——大渡河钢桥及其周边环境。通过山势的层次变化,牙雕反映了铁路沿线的工业城市、工厂、矿山、梯田、水电站以及边疆各族人民的欢庆场面,集中体现了新中国繁荣兴旺的景象。这座牙雕是中国赠送给联合国总部的礼品,受到了各国代表的赞赏。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称赞成昆铁路的建设是“现代中国突出的工程业绩”。
成昆铁路的建设始于60年代初,是中央和毛主席进行大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毛主席多次强调建设三线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有第三线、要搞西南后方。在这一决策的指导下,铁道兵指战员、铁路职工和民工30余万人展开西南铁路建设大会战。他们日夜兼程赶到工地,从北向南在千里成昆线摆开战场。经过他们的顽强拼搏,川黔线于1965年7月8日修通,贵昆线于1966年3月4日竣工,并先后交付运营。成昆线的进展迅速,按照当时的进度完全可以在预定时间修通。这一伟大的工程壮举不仅见证了中国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精神和奋斗精神。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段历史,传承成昆精神!太原刘林林编辑转载。(作者陈远谋)在中国的工程奇迹中,成昆铁路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当各项工程迅猛推进,正当北段铺轨至甘洛、南段铺轨至广通之际,却因“文化大革命”的席卷,修建工作一度停滞,使得原定通车计划被迫延后。随着1969年底中央的指示发出,要求成昆线务必于1970年7月1日全线通车,这场艰巨的任务重新被广大筑路战士、工人、干部、技术人员扛起。他们投入紧张施工,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未完成的工程,实现了这一伟大目标。
成昆铁路,这条举世罕见的艰巨工程,从四川成都出发,穿越险峻的地势和复杂的地质,最终到达云南昆明。线路沿途经过众多崇山峻岭,河流纵横,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在建设中,铁路穿越深达二三百米的峡谷,隧道总长度惊人,几乎成了地下铁道。特别是在江河谷这个地质上的深大断裂带,地震频繁,地质情况复杂多变,被称为“地质博物馆”。
成昆铁路的建设过程中充满了艰难与挑战。面对险峻的山脉和汹涌的河流,筑路工人们需要开凿隧道、架设桥梁。隧道施工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情况,如塌方、涌水、高温及有害气体等困难。铁道兵指战员和铁路工人们以勇敢和智慧打通了一座又一座工程艰巨的隧道。在跨越各大江大河时,他们建起了大跨度的桥梁,其中江大桥是当时中国铁路最大跨度的钢梁桥。
这条铁路工程的艰巨程度之大、规模之宏伟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堪称壮举。全线路基土石方数量巨大,隧道和大桥的数量及长度均创下了惊人的记录。诗人赵朴初曾咏诗赞美道:“穿岩凿壁洞复洞,跨谷飞空桥又桥。”这是对成昆铁路最生动的描绘。
成昆铁路的建成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壮举,也是科技的巨大进步。这一工程荣获了国家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尽管建设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但筑路工人们以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技艺,完成了这一空前浩大的工程任务。成昆铁路的建设者们以他们的勇敢和智慧,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奇迹。这座老昌沟石拱桥,位于大渡河畔,因其深邃的沟壑和陡峭的两壁,人称“一线天”。这座桥全长63.14米,建在直线3%纵坡上,巧妙利用科技与设计在4930块拱石上凿刻而出。它的建造背后,展现了成昆铁路建设过程中新技术与智慧的融合。工人们不畏艰险,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工程手段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这也体现了桥梁工程中科技的卓越发展。成昆铁路的建设汇聚了全国科研人员的智慧与努力,科技人员的攻坚克难和科研创新功不可没。
成昆铁路不仅是一条连接宝成、贵昆等铁路的重要通道,更是一条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这条铁路干线延伸至四川、云南两省的多个地区,沿线资源丰富,被誉为连接内地与西南的资源大动脉。这条铁路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西南的交通状况,对于支援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加强了西南与内地的联系,也促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铁路沿线的各个城市也因为这条线路的开通而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资源开发方面。比如凉山地区丰富的矿产和森林资源得以迅速开发,带动了当地工业的发展。可以说,“要想富,靠铁路”,铁路已成为当地人民的幸福之路。攀枝花市因成昆铁路的建设而崛起,从一个荒凉之地发展成为钢铁工业重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依托这条铁路发展起来的。随着国家对成昆铁路电气化改造的推进以及南宁至昆明铁路的建设,成昆铁路在西南地区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它不仅将继续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还将为西南地区与华南地区的交流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这也展示了我国在铁路建设方面的卓越成就和发展潜力。这座铁路干线不仅见证了我国科技人员的智慧与勇气,也见证了西南地区因铁路而兴的繁荣景象。陈远谋先生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他的经历和报道为我们留下了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