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河道(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现在快干透了

奇闻趣事 2025-01-08 14:57www.kangaizheng.com童年趣事

每日全球人文与地理分享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文章编号:NO.2418——鄱阳湖的水位告急

作者:冷夜寒星

校稿:辜汉膺 编辑:果栗乘

或许你曾在蓼子花海中徜徉,或许你曾为碧波褪去的落星墩而喜悦,或许你曾在鄱阳湖的滩涂草原上嬉戏。但你也许不知道,这些美好背后,是白鹤、灰鹤、小天鹅等珍稀冬候鸟栖息地的日益萎缩,是江豚游动空间的不断挤压,是农民春耕时眉头紧锁的无奈。

今年2月下旬以来,鄱阳湖的水位持续走低,达到了枯水蓝色预警标准。水文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水位还将持续下滑。鄱阳湖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水位下降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鄱阳湖的形成,是一场地质与自然的交响曲。这座位于江西省北部的湖泊,是江西省的主要地表径流汇入地,被誉为“母亲湖”。低水位时的湖泊面积约为高水位时的八分之一。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这五条重要河流,不仅是鄱阳湖水系的主干,更是江西省人口和经济的密集分布地带。

鄱阳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3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庐山隆起时,其东南侧出现大面积沉陷,形成了一个地堑型湖盆,为鄱阳湖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的地质条件。古长江在出湖北武穴后,形成的扇形三角洲水系汇注于古彭蠡泽,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鄱阳湖。

近年来,鄱阳湖的水位下降问题日益严重。这不仅影响了湖泊的生态环境,也对周边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保护鄱阳湖,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带来的挑战。

让我们共同关注鄱阳湖的生态保护,期待这片美丽的湖泊能够恢复生机,继续滋养江西的土地,见证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智慧。从水文特征来看,鄱阳湖是一个典型的通江吞吐型湖泊。它独特之处在于,除了接纳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等河流的水流外,还可能在长江的吞江位置“吞入”部分长江的径流,然后通过各种河流再次“吐”入长江。这种巨大的吞吐量,导致了鄱阳湖在不同季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当汛期来临时,鄱阳湖的“吞入”水量远大于“吐出”的水量,湖面仿佛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这一时期,鄱阳湖的水域面积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到了枯水期,情况恰恰相反,“吐入”长江的水量大于“吞入”的地表径流,鄱阳湖的水域面积急剧萎缩,呈现出一片干涸的景象。不难看出,鄱阳湖的蓄水能力是相对有限的。

自古以来,鄱阳湖周边农业生产活动的扩大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清朝中期以来,围湖造田的加剧不仅侵蚀了鄱阳湖的流域空间,而且由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淤积也加速了其蓄水能力的下降。在枯水期,淤积的泥沙将湖水分割成一个个小湖。南宋时期,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和南方地区人口的激增,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开始展开。这导致鄱阳湖水系诸多河流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出现淤积。河流在汛期行洪不畅,洪水泛滥,迫使河流改道或窜串到其他水系。

随着江西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的实施,鄱阳湖的生态建设得到了重视。近年来,随着长江干支流和汇入鄱阳湖诸河上游水库等水利设施的不断兴建,鄱阳湖面临着新的生态危机。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围湖垦田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受限于鄱阳湖北部两岸丘陵地带的挤压,鄱阳湖周边的农业生产用地较为有限。相比之下,洞庭湖的围垦活动更为剧烈,湖面萎缩更为严重,这也使得鄱阳湖得以成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努力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让鄱阳湖继续发挥其重要的生态功能。

遥想古代云梦泽的壮观景象,我们更应珍惜并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鄱阳湖继续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这些水库群为了应对当地的枯水期缺水问题,选择在汛后期进行蓄水操作。在枯水期,长江干支流以及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等流入鄱阳湖的河流,不仅水量大幅减少,由于水利枢纽的拦截,日常下泄的含沙量也大幅下降,使得下游河道受到冲刷,储水容积提升。这样的状况导致鄱阳湖在吞吐水量上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平衡:吞入的水量并未减少,但吐出的水量却在增加,秋冬水位持续下降,枯水期也呈现越来越提前的趋势。

这一趋势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在鄱阳湖的枯水期,庐山市、都昌县等地区的城乡供水矛盾日益加剧,农业灌溉取水愈发困难,航运交通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出现了退化趋势,鱼类资源和沉水植物数量减少,候鸟因无法获取足够的食物而转向人工湿地,导致种群数量减少。江豚等珍稀物种也因活动空间压缩和食物短缺而面临困境。

2022年,江西省遭遇了历史极值干旱,无雨日数和平均降水均处于历史低位,同时气温和高温日数创下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这场干旱导致鄱阳湖的水位跌至历史最低,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屡创新低。受干旱影响,去年底南昌遭遇了少见的扬沙天气。

尽管春节前夕随着冷空气南下和降雨的到来,江西省的干旱预警得以解除,鄱阳湖的水位也有所回涨,但整个江西省的降水情况仍旧偏少,未来一周的天气预报也不容乐观。鄱阳湖在去年的大旱中尚未恢复过来,又将面临新一轮的缺水危机。根据卫星监测数据,鄱阳湖的水体面积已经缩小至近十年同期的最小值。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重视并寻找解决之道,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和珍稀物种,让这片湖泊继续发挥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干旱与高温天气的持续,加剧了鄱阳湖的水位下降。鄱阳湖流域是江西省人口聚集的主要区域,面对持续的干旱,鄱阳湖上游城市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通过大坝等水利设施拦蓄江河水体,以保障供水安全。

去年九月,南昌市为保障城区供水安全,采取了临时抬水围堰工程的措施。虽然这一举措只是暂时的解决方案,但它的必要性显而易见。这些水利设施在上游的蓄水、抬水行为,无疑会加剧鄱阳湖湖区的缺水状况。不蓄水、不抬水,又会对近2000万人口的供水安全构成威胁。

正如电影《流浪地球》中所述,“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面对严重的干旱,江西省曾进行过2769次人工增雨,但效果甚微。如何将“洪水一片”的鄱阳湖调蓄给“枯水一线”的鄱阳湖,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时空调蓄难题,需要科研工作者和建设者们去挑战、去突破。

鄱阳湖的研究历史悠久,众多资料和文献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面对现实的挑战,我们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封面图来源于虫创意。

生态保护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必须重视生态保护,才能实现人类的存在发展和文明进步。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