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斯文(曲阜孔庙谒先贤:请大家不要走马

奇闻趣事 2025-01-02 16:22www.kangaizheng.com童年趣事

作为特约摄影师行侠卒,我在图文走吧网为您带来一篇关于曲阜孔庙的游记。

《踏寻曲阜孔庙,对话千年至圣》

穿越齐鲁胜境,我谒至圣先贤。这是一次寻找东方智慧的旅程,一场与华夏文化的深度对话。

孔庙,这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建筑群,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圣地。公元前478年,孔庙始建,后不断扩建,成为一处气势宏伟的古建筑群。游走在南北中轴线上,我被这庞大的建筑群体所震撼。宫墙城河、牌坊门楼,每一处都尽显历史的厚重。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孔庙的南门。这扇门见证了数百年的沧桑,从明代的农民起义,到清代的皇家祭祀,它始终屹立不倒。每当我凝视这扇门,都能感受到那份庄重与敬仰。

走进孔庙,我如同穿越到了千年之前。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其中,“金声玉振”寓意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如同奏乐,始终条理分明。

孟子和清世宗对孔子的评价,让我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有了更深的了解。孔子不仅是道德高尚的人,更是识时务之圣人。他的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使人类思想达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圣时门是曲阜孔庙的正门,清世宗于雍正八年钦定其名。穿过此门,我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长河,感受到了先贤们的智慧和情怀。

如今的孔庙,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每一处石刻、每一座建筑、每一片砖瓦,都是历代万千劳动者的智慧结晶。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在这千年的尘埃中,我追寻着先贤的足迹,感受着他们的智慧和情怀。每一次踏足这里,我都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能量,那是文化的力量,那是千年的传承。

这次曲阜孔庙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里,我不仅仅是在拍照,更是在用心去感受、去体验。这些照片,是我对这次旅行的最好记录,也是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敬仰的见证。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当时为三间,弘治年间扩建,增为五间,并设有拱门。这座门气势恢宏,碧瓦歇山顶,四周环绕着深红的墙皮,券内则是杏黄色的墙壁。从拱门向内望去,仿佛穿越到了一个深邃莫测的世界。

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原为孔庙的正门。到了永乐十三年(1415年),它成为了二门。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石柱木构。此门高9.92米,长17.28米,宽8.96米,规模宏大。其阔五间,深二间,三门并列,单檐歇山顶,灰瓦绿边。此门不仅展现了清代建筑的特点,还保留了明代文物的特色。

奎文阁位于孔庙中部,是一座专门用于藏书楼阁。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后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改建。阁的三重飞檐、四层斗拱,无不展现出其独特的结构。内部分为二层阁,中间夹有暗层,上层专门收藏历代帝王御赐的经书、墨迹,而暗层和下层则分别存放藏经板和祭祀孔子的香帛之物。

大中门,虽然始建年代不详,但金代已存此门。历经明朝弘治年间的重修和清代的重建,其门匾由乾隆皇帝亲笔题写。该门原名“中和门”,后改为“大中门”,其独特之处在于门的高大、狭长。门上的单檐悬山顶、绿琉璃瓦覆顶以及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都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而“大中”二字更是强调了孔子和儒家“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孔庙内保存了汉代以来的历代碑刻千余块,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封建皇帝的追谥、加封和祭祀孔子的活动,还见证了孔庙的修建历史。这些碑刻中,既有两汉的碑刻,也有魏晋南北朝的碑刻,更有艺术价值极高的乾隆御书《故宅井赞》碑。而十三碑亭内立有55块碑,这些碑都是皇帝或钦差拜孔、对孔子的追谥和评价的记录,以及历次修孔庙的记述。十三碑亭的建筑结构独特,没有整体规划,布局结构看似杂乱,实则展现了各朝各代对孔子的重视和敬仰。尤其是康熙皇帝立的碑,更是体现了皇帝对孔子的重视和敬仰之情。这片区域虽然局促,但每一座碑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孔庙及其内的建筑和文物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瑰宝。它们不仅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也见证了历代皇帝对孔子的崇敬和敬仰之情。这些建筑和文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大成门始建于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历经多次重建,如今门屋高耸,气势恢宏。单檐黄瓦歇山顶,七檁三柱分心式木架,展现出古典建筑的独特魅力。檐下装饰精美,金龙和玺彩绘,擎檐石柱高大挺拔。大成门的台基上,石须弥座,束腰部分雕刻着卷草和云纹图案,线条流畅圆润,展现出明代的雕刻风格。门前后各有六级台阶,中间用陛石分隔,雕刻云龙山水,技艺精湛。清雍正帝御笔题写的“大成门”匾额,赞颂孔子集先圣先贤之大成。这座门的设计巧妙,两旁掖门各三间,既突出了正门的地位,又避免了单独建门屋缺少整体联系的弊端。

在大成门内东侧石栏围护的地方,有一棵古老的桧树,名为“先师手植桧”。这棵桧树据说是孔子亲手所植,已有约两千四百年的历史。它被视为孔子思想和孔子后裔兴衰的象征,倍受敬仰。树高十余米,粗壮可合抱。尽管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依然保存完好。据说这棵桧树曾经历生死轮回,是清雍正十年从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它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视为孔子思想的象征,并与孔氏家族的命运以及封建统治者的命运紧密相连。

杏坛位于大成殿前的院落正中,是一座纪念孔子杏坛讲学的历史故事的方亭。金代在坛上建亭,大学士党怀英篆书的“杏坛”二字石碑立在亭上。杏坛是一座重檐四面歇山顶的方亭,黄瓦飞檐二层,双重斗拱,景色宜人。曾有诗人以优美的诗句描绘杏坛的景色。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巍峨壮丽,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九脊,黄瓦飞彩,斗拱交错,雕梁画栋。殿内高悬“万世师表”等十方巨匾,三副楹联都是清乾隆帝手书。殿正中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以及七十二弟子和儒家的历代先贤塑像。历朝历代皇帝的祭孔活动都在大殿里举行。殿下是巨大的须弥座石台基,殿前露台轩敞,旧时祭孔的“八佾舞”也在这里举行。“万世师表”、“斯文在兹”等匾额分别由康熙和光绪皇帝所题写。而“生民未有”匾则是由雍正皇帝御笔题写,用于强调孔子在创立儒家文化中的至尊地位。诗礼堂位于东侧承圣门后,正殿五间,绿瓦朱甍。最初建于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清初孔尚任曾在此向清帝玄烨进讲经书。院中有唐槐、宋银杏树等古迹。院东厢为礼器库,存放祭祀器物。鲁壁和孔子吃水井也是重要的历史遗迹。

游客们纷纷在此留影纪念,想要成为孔鲤的同伴,学习诗礼二字。更有游客坐在讲台上,模仿当年讲学的场景。大家都心怀敬重之意,感受这片古老文化的熏陶。

大成殿及其周边建筑展现了古代建筑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见证了孔子的智慧和思想的影响深远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尊重。孔府,位于孔庙之东,穿越一条售卖旅游纪念品的小街,便步入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府邸。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孙数百年来长期居住之地,被誉为“天下第一家”,其建筑规模仅次于明清的皇室宫府。

这座府邸的建造始于宋金时期,后于1377年迁至现址。孔府又被称为“衍圣公府”,这一称号源于孔子嫡系长子长孙的封号。大门正中高悬着明代宰相严嵩手书的“圣府”金字匾额,门旁则挂着清代纪昀手书的对联。

孔府建筑布局以东、中、西三路展开,占地面积约为240亩,共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80余间。虽然孔府的规模不如孔庙庞大,但其建筑同样精美细致,分为九进院落,每进院落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用途。

东路是家族祭祀的场所,设有报本堂、桃庙等建筑;西路则是衍圣公学习、休息和招待客人的地方,包括忠恕堂、安怀堂等。而中路则是孔府的主体建筑,这里有重光门、恩赐重光匾额、大堂等。值得一提的是,大堂是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案件以及举行节日、寿辰仪式的地方,如今仍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物。

乾隆帝曾为孔府题写“六代含饴”的匾额,这也成为了孔府的一大特色。衙堂之后是衍圣公及其家人的住宅,最后则是后花园,虽然面积不大,但园内假山、池塘、竹林、亭台等一应俱全,还有一棵被称为“五柏抱槐”的奇景。

孔府内的建筑融合了官衙与住宅的风格,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历史底蕴还是建筑艺术,孔府都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