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一般的河南卫视

奇闻趣事 2024-12-29 13:38www.kangaizheng.com童年趣事

近几年每逢端午节,关于“端午节快乐”与“端午安康”的争论总是引人注目。许多人认为端午节应当庄重严肃,因为它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日子,而有些人则坚持古人在这天其实是非常快乐的,会举行各种活动庆祝节日。最近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古人过节的欢乐氛围。

节目中的洛神重现和兰陵入阵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水下舞蹈《祈》更是惊艳四座。舞蹈以曹植邂逅洛神为主题,生动还原了《洛神赋》中的情景。舞者们犹如凌波仙子,舞动的身姿如惊鸿般翩然,婉约如游龙一般。观众们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感受到了真正的艺术之美。

其中一位跳舞小姐姐何灏浩的表演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她多年的潜水和花样游泳训练让她在水下的动作稳定流畅,甚至在表演中需要睁眼以适应水下环境。实际拍摄过程中,她需要憋气完成表演,每次大约在水下停留50秒左右,一天之内要反复上下拍摄200多次。这种艰辛和毅力让人敬佩不已。

整个节目充满了欢乐和创意,再现了古人过节的热闹场景。从水嬉到奏乐,从赛龙舟到精彩的舞蹈表演,每一个环节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和古代文化的魅力。这样的端午节庆祝方式不仅让人感受到快乐,更让人深刻理解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水中控制动作需要克服浮力的挑战,为此需要携带重达2至10公斤的配重,全程都需要安全员的陪同。经过长时间的拍摄,安全员面临着耳压逆向堵塞的问题,无法再下水作业。拍摄团队中的小姐姐甚至拍至流鼻血,身体因寒冷而失去温度。某些飞天动作需要借助鱼线完成,导致团队成员身上留下了鱼线划伤的痕迹。

昨日出圈的舞蹈并非唯一亮点,其他节目同样令人叹为观止。《龙舟祭》融合了武术、杂技和鼓乐等元素,将端午时节赛龙舟的习俗和祭祀盛景呈现在舞台上。与纤弱舞姿不同,这个表演充满了阳刚之气,展现出力量与美的完美结合。

当前,国内对于“阳刚之气”的争论极为激烈,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倡导者认为,在纤瘦审美盛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刻意追求纤弱化;而反对者则认为,阳刚代表的是担当和责任感,体力并非唯一标准,身体柔弱点也无妨。在我看来,《龙舟祭》无疑是近几年表现“阳刚之气”的最佳节目,它完美地融合了力量、技艺和责任感,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听盛宴。重塑舞台魅力,河南卫视再现匠心之作

舞台之上,表演者的体态展现出男性的力量与魅力。他们身形精壮,肤色匀称,既无大腹便便之态,也无弱不禁风之形,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而又不失克制。整个节目的画风统一且稳定,展现出一种阳刚之美,而这种美,并非狂躁与暴戾,而是热烈而克制的。

节目中的《兰陵王入阵曲》将历史重现舞台,这是北齐时在洛阳为歌颂兰陵王战功而创作的舞曲。唐代时,因唐玄宗的禁演而沉寂,后传入日本。如今,男子与女子的演奏交织,将这段尘封的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曲琵琶诉尽思念之情。

《丽人行》则以动人的舞蹈展现了唐代仕女的风貌,仿佛让人看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盛景。这些节目不仅富有创意,而且底蕴深厚,展现了难得的匠心精神。

这种匠心不仅仅体现在节目的内容与形式上,更体现在对历史的尊重与再现上。年初的《唐宫夜宴》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节目以唐乐舞俑为原型,用五分多钟的时间,展示了唐朝少女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全过程,令人叹为观止。

唐朝的舞者们,打破了传统舞蹈的唯美与抒情。他们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出现,唐朝的小姐姐们,身材胖乎乎的,活泼灵动,时而嬉闹,时而嗔怒,时而搞怪,形象鲜明至极。这种俏皮的表演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陈琳是《唐宫夜宴》的主创之一,身为舞蹈者的她,与千年前的舞俑有着不解之缘。当她在博物馆里看到唐乐舞俑时,她想象着如果赋予这些舞蹈灵魂,会展现出一个怎样的大唐盛世。她对唐俑文物和古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妆容、服饰到仪态、道具,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唐俑的真实形态。

为了呈现唐朝人以胖为美的特点,陈琳指导现代舞演员们通过口含脱脂棉球使脸颊圆润,衣服里塞入海绵假体以显得身材丰腴。再加上典型的唐代“斜红”妆容,唐乐舞俑仿佛被奇妙地“复活”了。

河南台的节目走红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爆发。台里的王牌综艺《梨园春》已经播出了27年。节目一开始就引入了“海选”的概念,设置了戏迷擂台赛,将舞台完全交给了百姓。这档节目不仅在业界屡获大奖,更是当地百姓心中的老朋友。在戏曲逐渐衰落的时期,《梨园春》成功延续了戏曲的生命。

发源于河南的豫剧与河南的文字起源地相得益彰。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的艺术瑰宝。从陈琳的《唐宫夜宴》到《梨园春》,再到豫剧,河南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创新相得益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河南台在2013年推出的《汉字英雄》节目,展现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价值的匠心独运。当时正值暑期档,各类歌唱选秀节目盛行,而《汉字英雄》却独树一帜,聚焦于汉字的魅力。

该节目的考核方式独具特色,通过让选手挑战书写汉字,如要求写出“产”字的同音字,令电视机前的观众大开眼界。节目中的汉字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一经展现便令人陶醉。主持人马东携手评委于丹、高晓松,为大家科普汉字小知识,引经据典,让节目氛围充满了酣畅淋漓的感觉,从而掀起了一股“汉字热”。

像河南卫视这样用心做事、追求极致的机构并不罕见。有人在故宫默默临摹古画四十载,如《韩熙载夜宴图》这样的作品需要耗费无数心血和光阴。尽管是古画的复制,但画师们在每一笔中都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使得作品有了灵魂和虚实之美。他们与古人、文物之间建立了异时空的交流,一生只做一件事,虽然看似枯燥,却充满了意义。

还有那些在田间地头为孩子们教授芭蕾的关於老师和妻子张萍老师。他们最初只是觉得在田埂上跳舞的场景很浪漫,顺便做公益,却没想到孩子们对芭蕾的热爱如此深厚。他们的努力让孩子们获得了美丽和尊严,甚至改变了命运。这些故事都展示了用匠心做事、追求极致的美好精神。关于夫妇二人对教授芭蕾的热爱与执着,张萍老师的故事尤为动人。她甚至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机会,回到云南老家长驻,只为亲自指导一位天赋异禀的孩子。这份深情厚意,无疑彰显了他们对舞蹈教育的深沉热爱。

在影视行业,许多经典传世之作背后,都凝聚着导演和剧组的匠心独运。例如,李安导演在拍摄《色戒》时,曾如痴如醉地投入其中,甚至在片场情不自禁地哭泣。他的这份执着,让剧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深受感动。

陈可辛导演的《夺冠》更是为了还原1983年的时代风貌,不惜在北京搭建实景漳州训练基地,每一块地板都是从福建运到北京的。这份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细节的追求,展现了陈可辛导演对作品的匠心独运。

以李安、陈可辛的地位,他们若选择最红的明星、最强的团队,拍摄当下最流行的题材,无疑能够轻松打造出爆款。但他们更在意的,是作品本身的质量。在他们看来,所谓匠心,就是一颗将事情做到极致的真心。

出圈和成为爆款,永远不应该是他们的目的。如同《唐宫夜宴》和《祈》等节目的成功,它们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真正的成功,应该源于对事物的热爱和用心,而非仅仅追求外界的认可。

在泛娱乐化的浪潮中,资本追逐利润的影子无处不在。当《跑男》风靡荧屏后,各大卫视和视频平台纷纷效仿,明星户外真人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能未参加过户外综艺的艺人,几乎成了珍稀动物,难以寻觅。

这种追逐“爆款”的趋势,不仅影响着综艺节目,也在逐渐侵蚀影视文化市场。电视剧、电影等文化产品,纷纷被塑造成品质爆款,似乎只有成为“爆款”,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艺人们也纷纷陷入这种盲目追求“爆款”的漩涡中,但成功往往伴随着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崩塌的边缘。

同质化竞争在这个时代愈发激烈。相似的节目形式、类似的内容产品,使得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在这种环境下,稍有风吹草动,类似的项目就面临被一锅端的风险。这种现象在耽改剧的市场尤为明显,除了早早播出的《山河令》等少数作品外,大多数作品都陷入了滞销的困境。它们如同待嫁的少女,眼看着大好时光流逝却无可奈何。

虽然内娱选秀的热度依旧不减,但一些参加了今年选秀的选手至今没有“团名前缀”,似乎预示着选秀节目的好日子也即将走到尽头。各大网站和视频平台都渴望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谁也不愿错过这块诱人的蛋糕。但这种心态却导致了市场的过度饱和和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世界并非只有西瓜这一种果实。虽然一个西瓜的西瓜瓤让人垂涎欲滴,但苹果、桃子、梨等水果同样美味可口。当我们手里拥有众多苹果时,即便它们单个不如西瓜大,但积累起来的力量却足以超越西瓜。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寻求创新和差异化发展,而不是盲目追求同质化和爆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中立足并取得成功。河南卫视并非财大气粗,招商广告中也难逃世俗之范畴。这家电视台早已倾心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多年来,河南卫视一直秉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即使面对初期节目形式审美上的质疑与挑战,亦逐步累积经验,充分利用其古都底蕴,展现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平台策划到节目参与者,皆倾注心血。

年初之际,河南籍烈士英勇牺牲,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以豫剧经典剧目《五世请缨》致敬英雄。年轻人为边境立功所震撼,老年人则因忠贞不渝之家风感到欣慰。豫剧的表演不仅是对英雄的缅怀,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再看《唐宫夜宴》背后的小姐们,她们面对舞台的挑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敬业精神。为了呈现出最佳效果,她们不畏艰难困苦,用自身的付出诠释了艺术的魅力。她们的努力与坚持,使得“小唐人”形象活色生香、灵动可爱。

对于某些试图迎合市场、迎合各个圈层的节目而言,假唱演员、半开麦男团女团的组合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反而成为了公众吐槽的对象。相比之下,那些用心做好节目的人更值得我们的尊重与欣赏。他们不受限于各种算法与数据分析,只专注于做自己的工作。对于观众而言,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用心制作的好节目,而非空洞无物的文化垃圾。

面对观众的质疑与批评,我们无需过分在意。因为真正的艺术与文化传承不会因为外界的质疑而止步。我们始终相信,只有用心做好每一个节目,真正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与尊重。这是我们作为传媒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你是否注意到,无论是传统模式还是追求流量的潮流,这些元素都不应该成为对“革新”的束缚。

当传统一味迎合观众喜好,原封不动地复制粘贴,这种传统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样地,如果只是简单地请来几位流量明星,就以为掌握了收视密码,那么这种所谓的“创新”,实则只是倒退而已。真正的革新需要超越这些表面的元素,深入探索真正吸引观众的内容。

每个平台都有其独特的调性,如同B站以二次元为主,其跨年晚会以动漫、游戏和小而精的节目为主打内容,这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正如北京的跨年晚会,在寒冷的冬夜里,观众乐见明星们的保暖装备和冻红的鼻头,这种真实、接地气的表现,正是观众所喜爱的。

央视的文教科普类节目如诗词大会、地名大会等,每一档节目都是精心之作,展现了央视对节目品质的严格要求。但即便这些平台也曾被人指责、批评过。在央视未能跟上综艺潮流时,有人抱怨其缺乏吸引力;在B站初涉自营节目时,也有老粉批评其未能触动观众兴奋点。

正如和氏璧最初被两代王嫌弃,卞和坚信其内有宝玉,经过打磨,终于展现出无价之宝。平台做节目也应如此,历经打磨、得到文王识货固然重要,但卞和的自信和坚持同样不可或缺。

我不禁有些疑惑,为何有些平台宁愿在指责中痛苦地摇摆,而不愿真正磨砺自己,展现真正的美玉呢?真正的革新需要勇气和坚持,需要敢于走出舒适区,探索真正吸引观众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如和氏璧般展现出真正的价值。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