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教学实录 程少堂一代名课《荷花淀》
课题《用另一种眼光解读孙犁及其作品<荷花淀>中的中国文化内涵》
执教者:深圳市教研室副教授 程少堂
时间:2002年4月11日 14:40—15:40
地点:深圳中学
班级:高一(11)班
记录整理:邹玲(深圳市翠园中学高中部)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有趣的话题。请大家基于自己读过的书刊和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情境中。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中国人在亲人久别重逢或见面时,往往会表现得非常激动,可能会哭泣。而美国人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如拥抱和互相询问。在离别时,美国人往往不会拖泥带水,而中国人在表达感情时则更为含蓄。
师:你概括得非常好!文化差异导致人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看看在美国的西方大街上,一位男士看到漂亮的小姐,他会如何直接表达呢?(笑声)这位小姐又会如何回应呢?
生:男士可能会直接说“Beautiful!” 小姐可能会回答“Thank you!”
师:那么,如果我们把这种情景放到中国的街头,特别是在深圳,情况又会如何呢?你们猜猜看?一位男士对漂亮的小姐表达赞美,她可能会有哪些反应?(学生讨论)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有些话在美国可以说,但在中国的语境下却可能引发不同的反应。
接下来,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西游记》大家都读过吧?假设唐僧在取经途中生病,无法继续前行,他需要选择一位徒弟来接任完成使命。大家猜猜看,他会选择谁?
生:(众说纷纭,提出不同看法)
师:我女儿也选择了不同的答案,她说会选猪八戒。但我说,很可能是沙僧。她对此感到困惑,问我为什么。我告诉她,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强调共性,过于个性化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不一定受欢迎。这种文化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种文化更好。
那么,我们来看孙犁的小说。孙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他的作品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催生了一个文学流派——荷花淀派。很多在中国学习的西方留学生可能不喜欢孙犁的小说,觉得其中的细节不可思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不了解。
我也曾问过高二的学生是否喜欢《荷花淀》,他们表示不喜欢,认为其中的情节过于简单。但我告诉他们,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是造成这种感觉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今天想以一种新的眼光来解读《荷花淀》,并教大家如何用新的方法来阅读这种充满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的小说。这是我今天的主要目的。(板书标题)
孙犁的作品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将聚焦于他的作品,用另一种眼光解读其小说魅力。对于孙犁的作品,我们之前多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人物刻画、现实反映等。但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将尝试在文化的视野下,以全新的角度解读这篇小说。趣怪网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会用更广阔的视角去阅读小说,既要深入其中,又要跳出小说看整体。
让我们翻开书页,共同欣赏第1至第3段关于自然风光的描绘。在柔和的月光下,一切都显得如此宁静而美丽。同学们,请你们带着情感,深情朗读这段文字。深圳中学的张晶同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她的音质柔美,充满深情。张晶,请你为我们朗读第一段,将诗意的韵味读出来。
(张晶深情朗读第一段)
你的朗诵水平很高,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场景中。接下来,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至第3自然段,感受其中的韵味和美感。体会孙犁的语言如何像诗一样优美。
(同学们自由朗读)
昨晚我在家中将第一段编排成诗歌的形式。现在请大家跟随张晶同学一起逐句朗读这首诗化的文本。张晶啊,请你带领大家朗读一遍。
(张晶带领同学们朗读诗歌)
张晶的表现实在是让人赞叹不已!(课堂里充满笑声)对于一般的中学生来说,她所阐述的关于人与环境之间的渗透关系,是一种超越了他们理解范畴的深奥智慧。这种关系,在中国古典哲学中,被精妙地概括为“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而“合一”,则是她之前所描述的渗透关系的另一种表达。
人与自然的关联,复杂而多元。既有如水融般的和谐渗透,也有如暴风骤雨般的激烈对抗。但在中国文化中,更强调的是一种融合和谐的关系。就像月亮升起的画面,我们更愿意描绘月白风清的宁静和美。而非像高尔基作品《海燕》中的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在中国的意境中,人与大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就像孙犁的小说,尽管有时环境严峻,但总体的民族色彩依然浓郁,他更倾向于描绘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在这里,我要提一下关于芦苇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芦苇是爱情的象征。杨柳代表送别,水的柔情也是一种意象。而芦苇在古代被称为蒹葭,《诗经》中的《蒹葭》就描绘了一种圣洁凄幽的爱情氛围。从《诗经》到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不断丰富和深化。
孙犁的小说中,通过描绘芦花荡、荷花淀等自然景观,以及飘落在女人怀中的洁白的苇眉子、发际之间的芦花,展现了当时中华民族妇女们的情感世界。她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对正义战争的支持,都凝聚成了一曲回肠荡气的战火中的爱情。
那么,我们再看这篇小说的人际关系部分。小说中写了父子、夫妻、女人之间以及战士和战士之间的关系。我们要通过具体语言的品味,来探讨这篇小说写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特点。这些关系有一个共性,就是它们都非常简洁而又情感深沉。比如水生和他媳妇之间的对话,就充满了简洁而深沉的情感。像“怎么了,你?”这样的简单问句,就饱含了深深的关怀和挂心。当我们对比不同的表达方式时,如改为“你怎么了?”虽然语义相近,但却少了那份独特的夫妻间的深情厚意。
张晶提到,在询问他人时,措辞的选择极为重要。想象一下,你问“你怎么样?”和“怎么了?”之间的差异。前者显得有点陌生,缺乏亲切感。同学提议说,以一种更温柔、更急切的方式表达,更能让人体会到你的关心。当大家向老师提问时,有两种问法。一种是:“老师,请问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这种问法比较得体。另一种则是:“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老师。”这种问法强调的是问题本身。那么,只说“这个问题我不大懂”是否可行呢?可能不太妥当。
再来看一个场景,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对于这句话,我有两种改编思路。当丈夫即将上前线时,女人可以撒娇地说:“不嘛,你不要走嘛!”或者耍泼地说:“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妈妈家!”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吗?答案是不行的,因为它们不符合我们期望的妇女形象。
让我们思考一下小说中女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女人在一起容易闹矛盾,但在这篇小说中,女人之间的矛盾并不存在。她们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同样,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和谐的。人有时和自己过不去,自己跟自己闹别扭。当人不尊重自然规律、一味地征服大自然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这篇小说中,人和自我心灵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人生难免有痛苦、孤独、彷徨、空虚、寂寞。在这篇小说中,人们对待内心的痛苦有着特殊的方式。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他们内心的痛苦,但实际上他们可能正经历着巨大的煎熬。
几个女性内心有些失落和伤感,但她们仍然努力保持乐观的态度。每个人都在心里对自己产生了微微的责备,但是年轻人总是倾向于朝着积极的方向去思考,女性尤其擅长忘却那些不愉快的经历。
老师以生动的例子进一步阐释了这一点。在讲述人与内心关系的过程中,他穿插了一个关于妻子寻找丈夫的故事,展现了女性的柔情和思念之情。这种情感表达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含蓄的,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老师用一个民歌来形象地表达这种含蓄的情感:“世上狮子爱麒麟,阿哥阿妹结同心。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这种表达方式充满了诗意和韵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追求。
通过对这篇小说的研读,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都强调和谐的重要性。这种和谐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而文化就是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体现。比如说,中国人常常注重家庭和亲情,会在做事之前考虑到家人和社会的感受;而西方人可能更注重个人的权益和自由。这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哲学美学的概念。我们常说“天人合一”,而今天我要引入一个新的词汇——“中和”。何为中和?它代表着适中和谐,恰如其分。无论是情感还是人际关系,都需要我们处理得恰到好处。这种中和之美,正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核心思想在于教导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一种协调和谐的状态,让我们学会诗意地生活,像诗人一样栖居。
为此,我想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带大家领略小说的魅力。让我们从孙犁的小说出发,去探寻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同学们,我想给你们布置一道研究性题目。现在大家都提倡研究性学习,那么你们准备好了吗?我给你们出一道题目——《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这是一道充满挑战性的题目,需要你们深入研究和思考。海明威的这部作品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充满了硬骨头精神,我非常喜欢,也希望你们能从中得到启示和勇气。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朗读这句话。同学们,请站起来,跟我一起读:“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好,谢谢同学们!
现在,我想引用一篇关于这节课的说明文章中的几句话。这篇文章提到了本节课的定位、视角和追求。这节课旨在探索小说教学的新方法,打破思维定势,通过一种新的视角来解读小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带来新的启示和体验。我们也追求一种充满语文味儿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其乐融融的氛围美。
我想说,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要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追求诗意的生活!谢谢大家!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性的学科,它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灵的感应、一种深情的交流。这样的交流需要在一种特定的心理环境中进行,那就是课堂教学氛围。这种氛围宛如一个磁场,能吸引师生、文本之间感情和信息的自由交流。
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们都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欢乐与审美的游戏状态。教师激情四溢,学生热情高涨,双方全心投入,仿佛置身于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此刻的课堂,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界限模糊,他们仿佛融为一体,共同演绎着语文教学的美妙乐章。这种乐章的和谐旋律,正是语文课的“天人合一”的最佳体现。
今天这节课的公开课,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探索之旅。它追求的并非表面的热闹与喧嚣,而是师生双方心灵的共鸣与思维的活跃。我的意图是,希望通过这节课,找到一条全新的教学思路,让语文课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希望这节课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激活大家的思维。如果听完这节课后,有60%的老师说“《荷花淀》还有这种教法!”那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有80%的老师为之赞叹,那我就真的超出自己的预期了。
最近,我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副教授的公开课“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在深圳中学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全课以新颖的角度、高远的立意、磅礴的气势、幽默生动的表现,震撼了我市中语界。
《荷花淀》作为经典名篇,如何教出新意,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程老师独具慧眼,另辟蹊径,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三重关系入手,以文化的视角重新解读《荷花淀》。他巧妙地从中西文化的比较入手,一上课便抛出的问题——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表达感情上有何不同?立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深入浅出的解释,他引出了课题——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在品味小说中如诗如画的景色时,程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与高尔基的《海燕》作比较,让学生明白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美。他旁征博引,从“芦苇”到诗经中的“蒹葭”,再到琼瑶小说《在水一方》,甚至以歌声传达中国女人对爱情的象征。这精彩的阐述让听课的师生为之叹服。
中国的文化表达方式是含蓄内敛的,这种对心灵的探索却是大胆而深刻的。在程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文化的本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他归结出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中和(适中和谐),并教导我们学会“诗意的生活”。
程老师的课堂,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演绎。他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媒介,探讨了西方文化精神,师生齐诵“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这节课在充满激情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珠海市教研员容理成老师以及我市的两名语文特级教师、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等对此课进行了精彩点评。他们高度评价了程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效果,指出其优点在于将中国小说的审视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熏陶,讲析诗化小说的含蓄性特点旁征博引。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课堂应避免过度引申扩展,语言应更加精炼等。
这节课受到了全市500多名中学语文教师的一致好评。老师们纷纷表示,这节课不仅精彩绝伦,而且令人耳目一新,充满了浓郁的“语文味”。深圳市中语会副会长、深圳中学语文科组长薛安康老师评价道:“这节课很精彩,可以打90分。”其他老师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节课是语文教学新视野的成功实践,展现了执教者的个性魅力。
面对好评,程少堂老师谦虚表示,这节课并非一节规范的课程,他的本意也不在上一节中规中矩的课。他引用古人诗句“但开风气不为师”,表示目的已经达到。他表示将吸取老师们的建设性意见,把课程打磨成经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他提到正在构思的论文《重读孙犁孙犁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示文艺理论界尚未有人用这种眼光来探讨孙犁的作品。他期待下次的诗歌鉴赏课程能够与《荷花淀》相媲美。
程老师的课堂不仅让学生收获知识,更在思想文化深处给学生以启迪和冲击。他的教学方法和个性魅力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赏和钦佩。这节课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典范,更是教育界的宝贵财富。在师生共同投入、现场效果极好的氛围中,我们见证了教育的魅力和价值。
(2002年4月报道,小舟供稿)《慢慢走,欣赏啊:程少堂老师〈荷花淀〉公开课观后》
深圳市翠园中学 邹玲
听完程少堂老师的《荷花淀》公开课,我豁然开朗,原来语文课可以如此从容不迫、兴味盎然,充满诗情画意。
这节课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让我对语文课、对语文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节普通的语文课,更是一节体现了语文味精神实质的实践课,让我们对语文味的理论有了更直观的感性认识。
一、文本个性化的感悟
语文味强调对文本要有个性化的感悟,这一点在《荷花淀》这节课上被充分体现。程老师并没有从传统的社会学和文章学角度讲解,而是从中外文化比较的角度,这种独特的讲解方式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整节课充满了新鲜感和期待感。
程老师之所以能做出这种别具一格的个性化处理,与他深厚的专业功底和长期的文化积累密不可分。他对问题有独到的认识和体会,可以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虽然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程老师的高度,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对文本做个性化的感悟就是要对其进行文化关照、情感关照。语文教师应当讲出自己对文本的个性感悟,这种感悟来自于内心的、出自于个体生命体验和个性品味的感悟,甚至还要有点批判精神。读出你的哈姆雷特,才是读出了你的个性。
二、诗意人生的追求
语文味的追求应该是一种诗意人生的追求。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在疲惫和无奈之中抚慰精神的一方净土。程老师的《荷花淀》公开课,实际上体现的就是诗意人生的追求。
课的主题是“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他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心灵)三个关系展开。无论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还是面对自身痛苦的“哀而不伤”,都体现出一种诗意美。程老师借助这篇小说充分揭示出了生活中的诗意。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强调的是生命本真状态的和谐美,如诗般的月光、女人和芦苇,都象征着贞洁的爱情。诗意也体现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关照上,中国人表现情感的方式是含蓄的,需要用心去品味、去感受。
程少堂老师的《荷花淀》公开课,让我对语文课、对语文味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应该在追求语文味的过程中,注重个性化的感悟和诗意人生的追求,让语文课充满生机和魅力。语文课上所呈现出的诗意,不仅在于它的“哀而不伤”的节制之美,更在于它深入人心的内涵和追求。这种诗意,是对现实人生的深刻理解,对真善美的执着信念,以及对爱情的坚贞和人情的善良的赞美。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知识的传递,更能领略到人生的真谛。
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语文课的另一大特色。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老师的积极鼓励和适时点评,都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温馨而和谐。像《论语》中的师生交流,洋溢着其乐融融的氛围。程老师的《荷花淀》课堂,更是展现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他以谦和、平易、风趣、幽默的风格,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喜爱。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学生情感的引路人。
整节课中,程老师的教法灵活多样,他懂得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为了让学生理解中外文化这样的陌生话题,程老师善于运用比较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积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原著的韵味。这样的语文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是文学氛围的营造。
作家毕淑敏曾说,“爱好文学的人,是比较不容易犯罪的”,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情感宣泄渠道。我们的语文课,也应该追求这种高尚的情感和净化的精神。让我们在语文的世界里,慢慢走,欣赏啊,感受语文味儿的魅力。
感谢程老师用他那富有激情的教学方式,让我们领略到了语文课的诗意和美好。这样的课堂,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谛。「有用就扩散」,为这样的好老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