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军统帅瓦德西与赛金花的风流韵事

奇闻趣事 2024-12-12 14:29www.kangaizheng.com童年趣事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与中国京剧的不解之缘

瓦德西作为八国联军统帅在中国的名声赫赫,他与义和团、赛金花以及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瓦德西与京剧的交集,背后隐藏着的故事更为引人入胜。让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挖掘其中更深的细节。

瓦德西的名字在中国被广大民众所知,不仅是因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更因为与名妓赛金花的传闻。在瓦德西的日记中,关于他与赛金花的任何交集都未曾提及。那些流传的与赛金花的故事,或许只是历史的传说和演绎。但值得庆幸的是,瓦德西在日记里记录了他观看京剧的经历。

那是1900年的一个日子,北京的商人们对瓦德西热情邀请,他终于踏入了中国的戏园子。桌上香槟、西式糕点以及雪茄烟的招待,显然是为了迎合瓦大人的喜好。对于京剧的音乐和表演,瓦德西似乎并不适应。在他看来,京剧的音乐过于响亮,让他感到难以忍受。仅仅一个半钟点后,他便离开了戏园子,感慨道:“得离苦海”。那些青衣、二丑、武生的精彩表演,似乎都没有引起瓦大人的兴趣。即使他注意到了女角都是男人扮演的,但也并未对此表现出特别的惊讶或欣赏。

瓦德西可能因年纪已高(那时已年过七旬),或是文化差异和刻板印象,对中国传统的风月场所和风韵佳事并不感兴趣。与瓦德西早40年来华的蒙托邦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作为英法联军的法国司令,他在远征中国的途中被招待观看中国戏。虽然他也并不明白戏中的情节,却被“漂亮的女演员”所吸引,特别欣赏他们梳理乌黑秀发的优美姿势。但令人遗憾的是,陪同他看戏的英国人很快揭示了那“漂亮的女演员”其实是男人。尽管蒙托邦后来没有机会再次欣赏京剧,但他对那“乌黑的秀发”的美丽记忆仍然留存。

无论是瓦德西还是蒙托邦,他们都是给中国带来巨大伤害的侵略战争的指挥官。但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却从与戏剧的邂逅中可见一斑。蒙托邦的时代,欧洲人对东方充满猎奇心理,而中国戏剧的画脸和男扮女装给他们带来了新奇刺激。然而到了瓦德西的时代,面对更为华丽的中国戏,那个普鲁士将军却只剩下厌烦。虽然两位司令官的表现各异,但他们对所入侵国家文化的轻视却是一致无疑的。他们在中国的行为也反映出这种态度:砸毁瓷器、撕毁字画、用《永乐大典》垫马槽、用大炮轰击古刹、用善本书当手纸等恶劣行为都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的轻视和不尊重。虽然两位司令官并没有亲自参与这些行为但从他们对戏剧的态度来看这一切的发生都不足为奇。在中国看来珍贵的东西在他们眼中似乎只有金银珠宝才有价值其他的一切都无法触动他们的心弦。西方的武夫,原本带着征服“落后民族”的使命而来,其中掺杂着些许文化上的傲慢,这种情况并不奇怪。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人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们的民族善于编织故事和戏剧,在故事中展现英雄人物的风采。以冯婉贞为例,这位女子率领猎户成功抵御了侵略军的故事充满了英勇与智慧。她挥刀上阵,利用近战肉搏的战术,让敌人溃不成军。这个故事展现了1860年代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不屈不挠的抵抗。

然而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故事的主角仍然是女性,但情节发生了转变。赛金花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与瓦德西交涉,最终换来了北京百姓的平安。尽管我们无法确定普鲁士的武夫是否欣赏赛金花的吴侬软语和风韵,也无法确定赛金花是否真的在瓦德西的司令部居住,以及那些关于她在火灾中被救的传说是否真实。但无论真相如何,国人在面对洋人时已经开始采取更为柔和的策略。从冯婉贞的英勇抵抗,到赛金花的智慧交涉,国人的态度已经从硬实力的对抗转变为更为柔软的交流方式。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对西方文化逐渐服软的体现。

进入民国后,京剧开始逐渐为西方人所接受。特别是经过齐如山投身京剧改革后,京剧与梅兰芳的演出终于走出了国门。男人扮女人的艺术形式征服了欧美观众,使梅兰芳成为享誉世界的“博士”,京剧也得以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如今,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欣赏京剧的歌唱、表演和戏剧性,甚至有许多外国爱好者热衷于学习京剧。尽管他们的表演可能带有一些生疏和不准确,但他们的热情和认真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有人创造了英语京剧,虽然中国人和其他外国人可能听不懂,但这种创新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表现。这一切都与当年国人在面对西方文化时所采取的服软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